2019年11月7日 星期四
2019年11月6日 星期三
《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提醒我們不只是勞力工作者,更是知識工作者 │ 楊斯棓
很多人離開學校後就再也不看書了。嚴格說來,他們在學期間,頂多也只讀應付考試的教科書。
閱讀量再大一點的人逛書店時,總抱怨書籍陳列櫛比鱗次,消化不完。事實上,我們並不需要有壓力消化每個月排行榜上或是名人的私房書單,有些書只要讀別人的摘要心得就可以了,但經典就不同,值得一再咀嚼,甚至每年都從案頭取下,書寫因此被觸發的新想法。
《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正是經典中的經典。
杜拉克提及知名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的自傳內容,說他每五年必自問:「我現在需要做什麼?」而我外公經營百貨行六十年,經歷過草創、上坡、輝煌、下坡四階段,卻從來沒有像威爾許那樣每五年自問:「我現在需要做什麼?」
輝煌時代過後,他坐在藤椅上,默默地細數依序崛起的百貨公司、超商、大賣場、寶雅、電商,無力地坐視消費者陸續別抱。
百貨行裡以前有資生堂專櫃,如果某個時間點當機立斷,留下這個專櫃,以這個專櫃的服務為圓心,轉型成美容院,或許就此斷尾求生。又或者,收掉百貨行,加盟超商。又或者,把過去賺來的錢轉為持有統一超、全家、寶雅、pchome、momo的股票,打不過你就加入你。
杜拉克分析,勞力工作者只需要講求效率(一個早上賣了幾件制服、繡了幾件學號),也就是把事情做對的能力,知識工作者則必須有能力判斷做哪些事才是對的事(是否繼續賣制服,或是否花錢買別人的時間,請人代繡學號)。
原來,我外公從一無所有拚搏到一位百貨行負責人,一輩子還是用勞力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自己。他累積了若干資本足以讓他做下一個決定,心力卻總耗在煩惱制服賣得好不好。賣得好,他也得付出更多勞力繡學號,捨不得請人,於是忙到沒時間思考社會氛圍和民眾價值觀的改變(逛百貨公司取代上百貨行買東西),忙到無視新科技,而瞎忙終究讓他被時代淘汰。
他並沒有把自己定位成一位管理者、領航者、知識工作者,所以他當然沒有在每個歲末年終盤點要果斷放棄哪些事以及做哪些新的擘劃。擘劃不一定會成功,但是,那是對的事。
杜拉克於一九○四年出生,而日本最古老的自動販賣機也在同年由俵谷高七發明,從那年起,自動販賣機就逐步取代勞力工作者的角色。
杜拉克說:「在現代組織中,如果說知識工作者有責任透過他的職位或知識對組織有所貢獻,而且他的貢獻會實際影響到組織達成經營績效和產生成果的能力,那麼每一位知識工作者都是『管理者』。」
你我都該把自己定位成一名知識工作者,而不只是勞力工作者。勞力工作者認真揮汗,知識工作者則必須揮汗思考該把有限的力氣用在哪裡。
本書重點就是每個高效能管理者都必須培養的五個習慣:了解你的時間、問「我可以有什麼貢獻」、善用人之所長、先做最重要的事、做有效的決策。若想對這五個習慣了解透徹,建議同時研讀柯維(Stephen Covey)寫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了解高手們看法異同,取其聯集(不只是交集)處事。
杜拉克特別強調「先做最重要的事」,柯維也說「要事第一」。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