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9日 星期六

職人宋怡慧何以一筆入魂?|《人生路引》作者楊斯棓醫師

 



具跨國知名度的宋怡慧老師不只著作等身,能寫還能講。

過去的作品,從各個面向勸誘人閱讀;這次新作問世,則特別著墨於書寫。

聊到「閱讀寫作」,一定有人舉手:「只讀不寫不行嗎?」

當然行,很多事情我們不必從眾,我們可以有自己的一套。

但在「有自己的一套」之前,有一些基本觀念還是得釐清。

試問何謂「讀過」一本書?

買了翻過?略讀一次?徹頭徹尾細細品讀過?

(補充說明:我並不是說每一本書都需要「徹頭徹尾細細品讀過」才算「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推薦台灣商務書局的版本)有教讀者分辨哪些書需要細細品讀,我認為《追憶似水年華》就需要。 )


名家早就踩著「讀而後寫」的飛輪健身


然而,有一種人,讀畢一本書之後,習慣寫下幾段話,甚至是一篇文章。

譬如朱敬一院士的《牧羊人讀書筆記》就是這樣寫就的一本作品,王汎森院士如此評論:「他往往能批判或進一步延伸讀書的內容,善於說出作者還來不及說出的下一句話。」

傅月庵先生的《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也是我愛不釋手的同類作品。

事實上,二十年來,傅先生撰寫了四本閱讀感想:從《生涯一蠹魚》(2002)、《天上大風:生涯餓蠹魚筆記》(2006)、《一心惟爾:生涯散蠹魚筆記》(2015)到《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2022),本本雋永耐讀。

名家董存爵「翻看了許多陳年筆記,補讀了許多沒有細讀的舊書,也重讀了許多偏愛的老書」,寫成《讀書便佳》,「記錄讀書的一慮和一得」。

就算不提名家,凡讀而後寫的人,都較清楚自己究竟吸收了什麼,改變了什麼觀念,也較有能力轉述他人重點何在,因此能牢記一段段新知。

養成「讀而後寫」的習慣,將愈寫愈快,愈寫愈有成就感,同時也將更了解書中重點何在。


建立好習慣有兩個最好的時機:一個是以前,一個是當下!


為什麼有些人看似自然而然的養成「讀而後寫」的習慣,舉手投足,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

有些人可能自小家庭環境使然,父母兄姐如此,是以,耳濡目染。

有些人可能受教於良師,在受鼓勵的環境下長大,一路如沐春風。

有些人可能寫作得了獎,或是發臉書之後,被狂讚瘋傳,受到「寫得好」的肯定,甚至是被認證為新聞媒體願意引用的一個「咖」,正回饋機制持續啟動,無怪乎愈寫愈有勁。

如果先天沒有家庭環境,尚未遇見心中理想人師,也尚未得獎,那還有什麼機會養成「讀而後寫」的習慣?

答案就在本書。


讀書重點在讀不在書,可讀風景可讀人,也無風雨也無晴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乍聽是一句臭酸的老生常談。

受邀幫怡慧老師撰序時,我人在英國的皮卡迪利圓環(Piccadilly Circus)。

當時豔陽高照,偕妻正快步走向餐廳,妻問佇立的銅像是誰,我馬虎敷衍,只圖入席裹腹。

隔日,我讀到香江第一才子陶傑以皮卡迪利圓環(因講粵語的關係,陶傑筆下稱「比卡地利」)撰寫的一篇短文,我引述幾句:

「廣場中央有一個黑銅鑄成的丘比特像,翹足振翼,引弩欲射,銅像下長坐著一干年輕男女,人人來到此地等另一個人,不見不散。」

「多年前的馬車在此迴旋改道,車聲轔轔,今日都化作市虎的煙塵。難怪王爾德筆下的一位旅行家剛自非洲歸來,便驚歎其旅途最驚險的一段,是歸回後橫越比卡地利廣場紛亂的交通。」

「因為有這座世紀的廣場,令人覺得初戀如果不能發生在巴黎或羅馬,最少還可以在倫敦,在細雨裏用一把黑雨傘把沉重的維多利亞時代斜斜地撐起,引弓搭箭的愛神在上,為一百年來銅像下天荒地老的癡情作見證。」

回想前一日,我不禁羞赧。

讀書之後可以寫,讀「景」之後,當然也可以寫!

康有為的《瑞典遊記》,把大小事的花費記載得清清楚楚。

譬如住飯店,他這麼記述:「入克蘭大客社,亦瑞典京最大者,每人每日每室僅數克郎。」

論食物,他說:「飲食烹飪亦過他國,概皆歐土大國所無者,而價甚賤」,「每食,人七十錢,而有廿二品,多魚蝦異物,甜酸皆備。其價賤而品多,味亦新異,蓋歐土所未見也。」

康有為筆下,一百年前的瑞典是這樣:「流觀道路之廣潔,仰視樓閣之崇麗,周遭邂逅仕女之昌豐妙麗。」

他用十四個字,把瑞典的地理講得絕妙:「島外有湖湖外島,山中為市市中山。」


輕重緩急搭番茄鐘,宋怡慧如錐處囊中


認識怡慧老師幾年,讀遍她的著作,數度受邀到她任職的學校演說,也在線上和她對談過《愛的藝術》,臉書上亦經常關注她,意思是:我知道她有多忙碌。

在正事如雲,瑣事如麻下,週間早上,總能讀到怡慧老師的臉書又發了讀完新書的閱讀心得。

譬如七月十一日,她分享了閱讀廖泊喬醫師的新作《古人解憂療癒帖》的讀後感。

週末則驚奇更多,她可以早上人還在新北演講,傍晚已經趕赴台中,再講一場。

一定有人好奇,她的時間怎麼榨出?我認為有三大重點:棄追新聞熱點、事分輕重緩急、並據此分配時間跟專注力

我觀察她鮮少追新聞熱點,舉凡大學生狂吃白飯給店家一顆星或是誰家土地種菜種蔥停特斯拉還是馬自達,她棄談這類話題。

我說她「棄談」,並非拐彎抹角地說她「避世」。

而是談這些事情,跟她「閱讀傳教士」的角色無關,既然無關,棄追就是省下時間、省下專注力,時間就跟金錢一樣,懂得儲蓄,才是王道。

怡慧老師把自己必須書寫的文體,依照不同的類型(譬如臉書文、推薦序或是自己的創作等),評估其重要性(及爽度),給予不同的時間資源,並繪製成一張實用表格。

此表格我一看就嚇傻,我的書寫盲點赫然在列:我花太多時間寫臉書了。

相較臉書,繼續埋首自己的下一本書,心理壓力大的多,正因如此,我嚷嚷時間不夠,新書寫作進度停滯時,卻總是又產出幾篇臉書文,有時還意外引起臉友瘋傳跟媒體報導。

但回頭看,與其產出這些數量的臉書文,不如寫個四分之一就好,剩下的時間,拿來發想或撰寫作品,才是正道。

古人說:「窺一斑而知全豹!」

我說:「窺此書而知宋怡慧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