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是一位勤勞思考者,也是一位敏銳觀察家。
在這個招牌掉下來會輕易砸到博士和作家的年代,我必須這樣介紹他出場。
有幸受邀幫萬先生的大作《高手思維》寫推薦序,他的專欄定位是追蹤新思想:「要新、要硬、要(讓讀者)得到。」如此清楚昭告天下。
定居美國的他,凝視中國,俯瞰世界,下筆冷峻,發人深省。
他批評中國,但非貴美賤中。他寫道:「中國傳統的文理分科制度早就過時了,那我們對自由技藝的認識還停留在「通識教育」這種兒童思維上。」
中國如此,台灣又何如?
這本書對於自由技藝的論述,堪稱賣點之一。譬如他提及:「那自由技藝培養的是什麼人呢?培養的是具有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的人,我看也可以說是「拒絕被統治」的人。」
如果作者定居中國,我鐵定會為他的安危捏把冷汗。
從《高手學習》到《高手思維》
《高手思維》一書談做事得體融通,談人的腦袋該怎麼用,以及evernote可以怎麼助攻。《高手學習》談得既深且廣,對上述主題內容,也做了精彩補充。
萬先生揭櫫《高手學習》不是心靈雞湯,也不是在教人在校考高分。雞湯書不可勝數,想搶高分請讀《拆解考試的技術》。
《高手學習》是一本治學之書。關於治學的諸多論點,萬先生筆下多有科學證據支持,他拆解了第一流高手抵達彼岸的心法與技法,也重新詮釋了不少我們想當然耳的觀念。
譬如說一般人總以為事事項項略知一二就能自恃通才,沒想到萬先生說,「能綜合運用各個門派武功心法的人」,才能稱為通才。
這什麼意思呢?
有些人聊到薛兆亨教授的作品,可以扯幾句五線譜;提及綠角的著作,也學人說幾句ETF。照萬先生的標準,略知一二,並非通才,要能活用五線譜負兩個標準差(甚至以下)的絕佳買點,佈局大範圍ETF,並長期留在市場,享受市場成長的果實,才算是讀通這兩個門派學問,能精準運用的「通」才。
通才的「通」,在萬先生筆下,並非市井俗語「樣樣通,樣樣鬆」的「通」,而是融會貫通的「通」。如果你讀過萬先生前作,我想你知道他還很重視通情達理的「通」。
一萬小時的迷思與正解
很多人輕率地以為自己理解了一萬小時理論,以為隨便挑個項目,蹲一萬小時就能變成一個咖。這樣的認知和事實有不小落差。
有些領域,投入一萬小時,哪怕再多投入一萬小時,依然徒勞無功。很多人追高殺低花兩萬小時盯盤,只有悽慘兩字能替他下註腳。
有些領域,方法態度具備,老師也找對,或許不需要一萬小時也能騰飛。
有些目標,方法態度具備,老師也找對,但一萬小時水還煮不沸。
打個比方,如果目標是音樂家,而不只是音樂教室老師,你得更早出發。
針對一萬小時,萬先生提醒:「真正的關鍵根本就不是訓練時間的長短,而是訓練的方法。」
馬修‧施雅德(Matthew Syed)寫下:《練習的力量》一書。撰文寫序時,我把該書濃縮成十二個字:「有教練,常常練,要意見,要改變。」
萬先生持論,也與這十二字的主張雷同。
對於選手來說,教練的作用是什麼呢?萬先生說:「能在訓練中以旁觀者的身份提供即時的回饋。」
只要常常練,總練習時間累加到一萬小時絕對不是難事,但關鍵是要有一位稱職教練,給選手回饋意見,而選手自己也願意接受指導,以圖改變。
選手變強還有一個關鍵。
首先我借賽門西奈克的三個同心圓模型一用,由內而外分別是:why、how、what。
萬先生引用Noel Tichy的模型來說明人們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由內而外分別是: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關於舒適圈(comfort zone),還有其他許多種模型)
舒適區是指你早已熟練的各種技能。
恐慌區是你暫時還不會的技能。
學習區是當下最適合你學習的技能。
舉我寫推薦序為例。
假設某類書籍找我寫推薦序,我翻了一次,覺得重點不多,縱使有,我也一下掌握,三兩下完成推薦序,這個任務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舒適區內的任務。我做的時候異常輕鬆,做完了,其實我無法從中得到太多進步。
然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這本書的編輯如果找我寫推薦序,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恐慌區的任務,你給我一個月,我都沒把握可以寫好。
然而,難度介於舒適區與恐慌區的任務,我若接下,過程中花時間閱讀理解、勤查資料、字斟句酌後的產出,對我的進步,幫助最大。
我有個好朋友YT,大學聯考國文、英文都考了近九十分,其他各科都超過九十,驚奇的是,這幾科還都同分。
我聽她敘述她準備應考的戰略,很訝異她完全切中把各考科用上述結構拆解後,以不同兵力、不同戰術的應戰方式。
她不會耽溺在舒適區,如果耽溺在舒適區,整個晚上確實唸了書,卻都是唸早已熟悉或者是較有把握的科目,這樣成績可能差強人意。
她精準分配戰力給各科,日日都在學習區前進,到大考前夕,對她來說,戰力已經累加極大範圍的舒適區,突圍到沒有什麼恐慌區,所以考出令人稱羨的佳績,戰果豐碩。
書中也舉例,以花樣滑冰運動員來說,在同樣的練習時間內,普通運動員之所以普通,是因為他們「更喜歡練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動作」,他們喜歡身處舒適區,他們就像英文很好,卻唸了整晚英文,但數學積弱、物理不振的高中生。頂尖運動員之所以頂尖,是因為他們「練習各種高難度的跳躍動作」。
我的皮拉提斯老師Cindy最近接了一位新學生,該學生之前也跟了一位教練上了好幾年課。Cindy請他做幾個複合動作,對方立刻氣喘吁吁,我用書中的話描述,Cindy老師立刻點頭稱是。那段話是這麼說的:「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運動量,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把重要的道理想明白不偏聽,做事就更有要領,目標就更可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