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日 星期六

黃國昌於2024年5月31日被NATPA撤銷廖述宗教授紀念獎!NATPA成立於何時?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獎項?頒發過幾屆?廖述宗又是誰?|《要有一個人》作者楊斯棓醫師


今日(2024.5.31)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NATPA,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公開譴責並撤銷曾頒給民眾黨立委黃國昌的廖述宗教授紀念獎,NATPA成立於何時?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獎項?頒發過幾屆?而廖述宗又是誰?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於1980年4月24日成立

​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於1980年4月24日成立,當時40多位與會人士一致推選廖述宗教授為創會會長。 ​ 創會會長廖述宗一直積極於台灣的民主與獨立運動,1981年陳文成事件發生後,他奔走聯繫召開教授協會理事會,成立關懷陳文成案件臨時小組,更組成促成美方派人來台 調查,證實陳文成係被政治謀殺。 ​ 廖述宗於2014年辭世,從2015開始,北美教授協會每年都會頒發廖述宗紀念獎。 ​ 廖述宗教授紀念獎迄今已頒發十屆 ​ 該獎肯定並獎勵對於台灣的人文、科技、社會或政治有卓越貢獻的個人、團隊或團體,以紀念廖述宗教授一生對台灣的熱愛與奉獻,並發揚光大廖教授於1980年創立 NATPA 回饋台灣社會的精神。 ​ 該獎由 NATPA 「廖述宗教授紀念基金」每年最多頒發給二名得獎者。 ​ 這個紀念獎分成兩組: ​ (A)「長期貢獻獎」一名,獎金一萬美元 ​ (B)「青年貢獻獎」一名,頒給至2019年12 月31日未滿50歳者,獎金一萬美元。 ​ 第一屆(2015)得主為:史明。黃國昌(當時NATPA 肯定黃國昌「有潛力為台灣做出重大貢獻」而頒獎;2024年5月31日,NATPA認為黃國昌的行為不尊重民主體制和程序,一致決定撤銷該紀念獎)。 ​ 第二屆(2016)得主為:彭明敏教授、陳永興醫師。 ​ 第三屆(2017)得主為:林媽利醫師、鍾逸人先生。 ​ 第四屆(2018)得主為:高俊明牧師、林昶佐立委(青年貢獻獎)。 ​ 第五屆(2019)得主為:林義雄先生、二二八共生音樂節團隊(青年貢獻獎)。 ​ 第六屆(2020)得主為:陳師孟先生、蕭美琴女士(青年貢獻獎)。 ​ 第七屆(2021)得主為:曾道雄教授、罷韓四君子(青年貢獻獎)。 ​ 第八屆(2022)得主為: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陳柏惟先生(青年貢獻獎)。 ​ 第九屆(2023)得主為:鄭欽仁教授、賴中強律師(青年貢獻獎)。 ​ 第十屆(2024)得主為:林衡哲醫師、美國台灣觀測站 US Taiwan Watch(青年貢獻獎)。 ​

廖述宗是誰?

​ 杜聰明獎學金當中的論文獎,從1954年(民國43年)起開始頒獎,當年得獎者是黃謙禮先生,隔年的得獎者是黃伯超先生。 ​ 黃伯超先生(1926-)是台大醫科1949年的畢業生(杜聰明長子杜祖智是台大醫科1950年的畢業生),他的同學有一位是精神醫學領域的大家長葉英堃醫師,還有一位同學是廖述仁醫師,廖醫師後來成了眼科醫師,和另一位眼科醫師的女兒結婚。 ​ 廖述仁醫師有一個小六歲的弟弟叫廖述宗(1931年1月1日-2014年7月20日),比哥哥還「酷」,曾唸了三天台大醫學系。 ​ 廖述宗唸過台南一中、台中一中。台中一中畢業後,他考上台大農化系。 ​ 升大二時,幾百人申請轉系醫學系,只有兩個名額得以錄取,廖述宗是其中一位轉系成功者。 ​ 讀了三天醫學系,他徵求教務長錢思亮同意,轉回台大農化系。 ​ 他說:「由於當時的選擇,讓我一生可以投入奧妙與神秘的人體科學研究中,我從未感嘆或後悔錯失了醫學系。」 ​ 杜聰明獎學金當中的演講獎,自1986年(民國75年)開始頒發。

廖述宗博士獲得1993年的杜聰明獎學金當中的演講獎

​ 廖述宗博士是1993年的杜聰明獎學金當中的演講獎得主,以「男性賀爾蒙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和醫學上的應用」獲獎。 ​ 當其他人只知道睪固酮(testosterone)時,他最早提出睪固酮在原始結構下並不會產生反應,必須經由5 alpha-reductase轉變成DHT,再與androgen receptor結合,1968年,論文登在Nature上,引起巨大迴響。 ​ 他的創新理論後來被人應用在治療良性攝護腺肥大、禿頭跟青春痘上。(謝謝泌尿科醫師Tiyuan Yang給予更精確地敘述建議) ​ 他指導的博士生梁德明後來到默克藥廠任職,研發出5 alpha-reductase inhibitor,也因而開發出治療攝護腺腫大的藥物Proscar(波斯卡)以及治療禿頭的Propecia(柔沛)。 ​ 廖述仁、廖述宗的父親,就是舉國皆知的知名畫家廖繼春(1902年1月4日-1976 年2月13日)。 ​ 廖繼春過世時,廖述宗是芝加哥大學的生化與分生系教授,國民黨把他名列黑名單,讓他無法返鄉送終。 ​ 廖繼春年輕時的摯友陳澄波(1895年2月2日-1947年3月25日),以嘉義市參議員的身份與國民黨和談時,遭強行拘捕、遊街,死在國民黨槍下並曝屍示眾。 ​ 廖述宗筆下寫道:「父親聞訊後悲痛不已,我當時已在中學就讀,得知這麼親近的長輩慘死於國民黨之手,心中感到驚惶又憤怒。」 ​ 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廖述宗在台中一中唸書。 ​ 他說:「當時台中一中是二二八事件慘烈的戰場。台中一中的教室旁,原本是一塊用來舉辦運動會的大操場,當年卻臨時被國民黨軍人用作槍斃老百姓的刑場。我親眼看見不少台灣精英一個接著一個,被繩索連串綑綁送往台中一中操場槍斃。每次要進行集體槍決時,軍方就命令學校中止所有課堂,學校各個師生都被強迫排隊站在操場邊觀看行刑處決。我每次在看過行刑處決後,回到家裡仍會有噁心作嘔、不安、又害怕的感覺。」 ​ 「國民黨就是利用這麼血腥殘酷的方式,警告所有有理想的台灣知識份子。這是我在成長過程中一段精神最受折磨、想到就不寒而慄、觸目驚心的恐怖經驗,我雖已年過八旬,但這些影像仍舊歷歷在目地鮮明刻畫在我記憶深處。」 ​ 2015年的黃國昌,有勇氣屢屢批判掠奪台灣的犯罪者,得獎有理。 ​ 2024年的黃國昌,已經與許多當年他批評的犯罪者、掠奪者稱兄道弟、連成一氣,被摘除獎項亦有理。

原始文章出自本人臉書

​ 參考資料: 1. NATPA官網 2. 臺美史料中心 3. 《吃果籽拜樹頭─廖述宗的人生回憶》

2024年1月21日 星期日

熱愛生活的英雄 | 張瀞仁 Jill


2024/01/07《要有一個人》讀友會台北首發場,作者楊斯棓與推薦序作者Jill對談(photo credit:陳德叡)


我和楊醫師認識不算久,畢竟他的朋友動不動就是幾十年起跳、年齡更是橫跨好幾個世代。我跟他嚴格來說也不算志同道合,畢竟我們的路數實在南轅北轍。他會在社群平台上分享自己對政治事件的看法,動不動就是幾千字的長文和考證。而我,連買早餐時老闆娘找錯錢都不好意思說,政治或筆戰對我來說,更是太陽系以外的事。這麼說好了,我一輩子都不會成為像他那樣的人,我也幾乎確定他不會想過我的人生。神奇的是,我們成為彼此的朋友。

交朋友對大部分人來說,跟珍奶加糖、肉粽配甜辣醬(或東泉辣椒醬)一樣理所當然,但我好像永遠達不到這種境界。直到看到親職作家羅怡君對內向者的描述我才恍然大悟:「(對內向者來說),『朋友』這個身分十分崇高,得先有對的磁場、氣味,且通過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得到認可蓋章。當內向孩子說『我沒有朋友』時,意思很有可能是『他認為別人還不是他的朋友』,或是『沒有人是他認定的朋友』。」何止內向孩子,我都內向中年了還是這樣啊(掩面)。

而大人版本的人脈學,我是一直到楊醫師引用演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的研究,並用「熟似」「交陪」「盤撋」三個動詞撰文說明,我才有一種「早說嘛!你怎麼不早說呢!」的領悟。


2024/01/07《要有一個人》讀友會台北首發場,燦笑者為數學王子黃懷恩(photo credit:陳德叡) 


對我來說,用簡單的方法解釋複雜的概念(如「什麼是朋友」)無疑是一門藝術,楊醫師總是在想辦法擔任這種知識橋梁的建築師,並且總是慷慨分享。上本著作《人生路引》中,他分門別類整理許多書中的智慧,並對應到人生幾個重大課題。這次,他除了讀書,也把守備範圍擴大到「讀人」;透過他的眼睛和人脈圈,我們得以學習到許多人生命的智慧。但我始終參不透的是:他為什麼總是可以這麼投入的讀世間萬事;不只讀,他根本整個人都浸在裡面了。


點圖即可收看完整版的《要有一個人》book video


在隨時都有這麼多事情要處理的時代,說實在,很多事情選擇冷淡一點會輕鬆許多。每次聽到他那句「要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我」,我都會感受到一陣靈魂震撼(或瑟瑟發抖),我不禁會這樣想:「真是個跟現代社會背道而馳的人。」在內向者交朋友必經的長期觀察過程中,他不只說,也不斷用行動印證自己的話。沒事幹麼研究什麼烏腳病的歷史?他說:「我不做誰做?」上節目受訪還先寫逐字稿,不用吧?他回:「這樣對方比較好準備。」

如果覺得他過著熱血中二的人生、甚至有點時間太多,那你就錯了。他常常在算效益和效率。我們見面的次數不算多,但大部分時候他都是提著行李的趕場狀態出現。跟誰見面要先買書請他簽之後寄給讀友、哪個飯局要同時介紹誰跟誰認識,他的腦海裡面像有一張藍色蜘蛛網,人事物都會透過李組長神妙地連起來(年輕的讀者對不起,不知道「藍色蜘蛛網」真的沒關係)。時間要花在哪裡?錢要怎麼用?他說出來的時候,旁邊的人都會偷偷發出「哇~原來要這樣」的驚嘆。

除此之外,他的世界其實充滿警告標示。世界巡迴演講過兩百多場的他,知道我也會到各國演講之後,很認真地提醒:「別人給的飲料不要喝、開瓶過後的東西如果離開過視線都不要碰。」我剛聽到時很驚訝,主辦單位買星巴克給我也不行?不行!身為醫生的他,很仔細跟我說哪些藥物取得沒有很困難,卻會對人體產生極大的影響,同時還附上之前發生過的事件新聞報導當做佐證。


2024/01/07《要有一個人》讀友會台北首發場,作者楊斯棓手捧的是裱框的Jill赴日演講海報(photo credit:陳德叡) 

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以後,依然熱愛生活。」那個會特別跑去日本只為了參加新書讀友會、會為了要寄書送讀者結果自己要去復健的人,難怪可以把年齡相差六十歲的人都變成自己的朋友。說到最後,我還是不覺得交很多朋友才算英雄,但我覺得比很多人經歷更多事情、卻還是比很多人都熱愛生命與土地的楊醫師,或許正好展現了英雄的一種模樣。


Jill無論是迷你場、中型場或是四百人場,都指揮若定(photo credit:陳德叡) 

本文為《要有一個人》一書之推薦序,作者張瀞仁Jill著有《安靜是種超能力》,在日暢銷十八萬冊,近期推出新作《不假裝,也能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