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置之死地而「厚森」,要你當個明白人! │ 楊斯棓醫師

 



學生時代的國文課,總覺得老師闡述枯燥煩悶,要人默寫加倍殘忍。

也許是舊時代包袱,我們那時的課文,在地連結太弱,不易讓人有共鳴,遑論大腦做體操。

若吃慣麵衣厚重的天婦羅,可能誤以為麵衣若薄如蟬翼,就非正統天婦羅。

若吃慣了腥臭濃重的海膽,哪一天嚐了一口聖塔芭芭拉的海膽,可能還不敢相信剛剛吃下了什麼。

過往落伍的文本、僵化的考試型式,若不幸再遇到呆板的教師,自然對於國文乃至閱讀任何素材都興味索然,所以不少人在確定不繼續升學之際,就扔了燒了所有課本,發誓再也不讀書。

大塊文化創辦人郝明義畢業自台大商學系,他提過一位總在安靜讀書的同學,該生在考上台大前一年,「沒上床睡過覺」,儼然懸粱刺骨的現代版,考上台大後,不是泡圖書館,就是在前往教室的路上,直到赴美後,「聲明不再讀書,認為自己的義務已了,已經對母親有所交代」。

郝明義先生在「社會化閱讀的好處與壞處」一文提及天下雜誌訪問前台北市長郝龍斌,郝市長畢業自台大農化系,他說:「我印象深刻,畢業那天,坐在旁邊那位女生對我說:『今天畢業,我這輩子再也不需要讀書了。』」

回過頭想,假設本文讀者都是國文課程制定委員,我們來設計一套十二年的國文課程,前六年我們以打好地基(注音、生字、新詞、作文)為主,你認為後六年的重點要放在哪?要加強什麼?

你覺得學會在紅包上題字重不重要?親朋師長的大喜之日,包足了禮金,題字卻有別字或用錯成語,最簡單的地方卻失了禮數,你覺得冤不冤?

想邀約專業人士,無論是演講、合作或餐敘,怎麼寫邀約信成功率才會高?

我一票任職企業講師的朋友,都曾被大學生演講邀約信觸怒,無非是邀約人不具名,不說何時,沒訂主題,沒說人數,這樣竟然也可以讓一封邀約信振翅送出。

火星爺爺的經典演講:「跟沒有借東西」既是當頭棒喝,也是醍醐灌頂。

「跟沒有借東西」既可以自我檢視,也可以檢視它人,藉此記取教訓,切莫再犯。

不諳邀約訣竅的大學生寫信給講者「沒有」什麼:去信沒有邀約人名字、沒有說明演講的時間地點、沒有說明演講主題、沒有揭露與會者的人數及組成、沒有提及演講場地是否位處偏遠,給予講者什麼程度的交通支援、甚至連講師費也付之闕如。

反過來想就很簡單了,成功的邀約信,其實也就只是把人事時地物講清楚。

如果你說國文課是一門讓我們學著把意思表達清楚的課,我也完全同意。先求清楚,才能練達。

人:邀約人得自我介紹,不寫錯講者頭銜、名字只是最基本要求。

事:演講主題是什麼,為什麼當下選擇這個主題?

時:哪一天要進行?演講及QA時間各多長?

地:場地在哪?計程車能否駛入?有沒有電梯?當天學校有沒有安排洗水塔?(有的話,可能冷氣就不能開,冬天便罷,夏天午後,保證大家叫苦連天,淚汗俱如雨下)

物:飲水、點心、器材以及講師費(主辦單位一定要準備,決定收或不收的是講者。主辦方不能用公益為名拗人免費,這是情感綁架,既非公益,更不公不義)。

寫好一封邀約信,只是一道最簡單的國文應用題。

本書是王老師「新媒體時代」跨領域國文課十八堂的教案分享,讀者應該邊讀邊換位思考,自我挑戰設計出跟王老師一樣精彩的教案。

台諺云:「有狀元學生,無狀元先生」。

您的反芻若虛應故事,王老師一定有:「七日不見,如隔一週」之感。

您的反芻若精彩出眾,王老師一定視您為國文界的高玩,高級玩家也!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下一回合的《疫苗戰爭》,人類會不會更快獲勝? │ 楊斯棓

 

圖片引用來源:https://reurl.cc/L7EKLx


這兩年武漢(新冠)肺炎讓舉世震盪,飯店業首當其衝。相較世界,台灣算是很有「擋頭」,到去年初撐到今年五月上旬,人心雖慌,還不至於亂。


擔任講師的朋友,快速上手線上授課,力圖轉型;開設餐廳的朋友,得學習和Uber Eats合作,快速又品質不墜的出餐。最辛苦的,是部分科別的診所營運者,民眾戴上口罩,上呼吸道疾病患者大量減少,診所無奈也只能接受(我親耳聽到一位前醫師公會理事長說他一天剩下三個病患)。


到了五月下旬,確診人數上升,疫情持續延燒,疫苗一時無望(只有極少量的疫苗,離群體免疫的標準很遠),警戒層級拉升,舉國氛圍已經很明顯從慌走到亂,網路上到處充斥「高端仔」、「OO仔」等對罵聲。


違規插隊施打AZ疫苗的過氣或現役政治人物,卻鼓吹其他台灣人要接受中國製或是從中國而來的疫苗,明明是害國賊,卻以一付領主嘴臉喝斥百姓。


六月四日,日本贈台疫苗百來萬劑,局勢逆轉,美國以及歐洲諸國也伸出援手,各國暖心接踵而至,因疫情而竄燒的民怨之火,有漸漸平息的跡象。


在達到群體免疫的標準前,台灣人較之過去一年,更不愛出門。


素負盛名的亞都麗緻飯店,過往月營收可達六千到八千萬。今年六月營收,首度跌破一千萬;隔月更是來到谷底,只剩下三百多萬。


在此同時,疫苗施打率也在穩定成長中,六月二日到九月二日,接種一劑疫苗佔人口比率,從2.4%迅速提升到42.6%。


飯店業的生意也慢慢回穩,亞都麗緻的九月業績回到一千兩百萬,十月更是將近兩千萬。


十二月八號,相熟的Uber司機陳大哥說:「這陣子生意好,高鐵站「人足濟」(人很多)。」以當天的統計數字來論,接種一劑的台灣人將近八成,接種兩劑的超過六成。


接著,他問了一句:「是不是以後不會再有這種病毒?」


我跟他說:「不是。」


類似這樣的事情,每隔幾年一定會再發生,但先進國家們因為累積更多和病毒對抗的經驗,若能捐棄成見,當能更快佈局,攜手合作,共度難關。


每個國家有他因應疫情的最佳策略,像新加坡跟加拿大就直接放棄製造,加拿大更是大舉購買,近四千萬人口,跟八個藥廠(或機構)下訂四億劑疫苗,這個富國才負擔得起的策略考量的是:並不知道哪一批貨會先到(甚至有的藥廠最後做不出來,如賽諾菲),唯有這樣佈局,才能在最短時間內達成群體免疫(今年六月二號,加拿大打完第一劑疫苗者已近六成),剩下的疫苗,也不會浪費,都有捐贈途徑(如COVAX)可以安排給需要的國家。


和加拿大比鄰的美國,全世界以他馬首是瞻,美國是世界上極少數不能把「跟別國買疫苗」當策略的國家,他就是大家所倚賴的「別國」。


這本《疫苗戰爭》正是在回顧2020年的美國政府各部門,是如何折衝樽俎,催生出足以保護美國、保護世界的公衛奇蹟:Covid-19疫苗。


有時候,政府中一個有為有守的小螺絲釘,往往能造福幾千萬甚至幾億人。


《疫苗戰爭》一書中,我最感動的是華盛頓特區衛生部防備應變處助理部長羅伯特·凱雷克的事蹟。


凱雷克曾協助草擬創立衛生部防備應變處的法律,二十多年後,他是該處的領導者。他主張「美國需要一個有效能、經過演練,而且協調一致的反應機制,能夠結合不同機構的衛生相關機能。」


深究武漢肺炎的另一本巨作《預兆》一書中,有一段話遙相呼應凱雷克的主張:「美國政府是由很多小單位(盒子)組成的。每一個盒子都是在特定問題出現時,為了解決問題而誕生。例如『如何確保食物安全』、『如何避免銀行擠兌』、『如何預防恐怖攻擊』。每個盒子都由具備解決能力的專業人才負責帶領。通常過了一段時間後,這些人會以問題為中心,創造出一種和別的盒子截然不同的文化。每個盒子會變成自己的小小世界,無法獨立存在,卻也對別的盒子裡可能發生的事沒有興趣。...這種小盒子之間無法互通,才是真正的浪費。」


《疫苗戰爭》的最後一句話是「川普頒發了總統表揚給五十餘人,感謝他們在曲速行動上的卓越貢獻。凱雷克醫師不在表揚名單上」,很明顯在幫他平反。


《預兆》中提到:「關於那種流感(一九七六年的豬流感),專家們所知不多,但也並非一無所知。他們發現一個規律,大約每隔十年,流感基因就會找到某種避開人類免疫系統的新方法。」


《預兆》中也提到了另一群偉大的小螺絲釘:加州五十八個郡的衛生醫療官。


醫學上關於技術或原料等難題,總有孜孜矻矻的頂尖科學家會在努力多時或因為霎時的幸運而解決。


捐棄成見,不黨同伐異,反而是最難的環節。


《誰是接班人》這個川普擔綱仲裁者的熱門影集過去家喻戶曉,當初很多人排隊報名這個實境秀節目,每季節目都會遴選十幾位參賽者,每集節目都是兩隊競賽,如何分隊則由川普隨性決定,每集的商業競賽都有一個很明確的競賽標準:業績。譬如:路邊賣檸檬水較勁銷售額,業績較差的整隊被叫進辦公室,由川普跟另外兩位裁判官提出問題,讓對方還有若干的答辯機會,最後川普決定開除誰(他曾一口氣開除四人)。


一輪又一輪的競賽之後,最後一集的節目,兩隊只刷到剩下一位參賽者(這時川普會給予他權利,讓他挑先前「陣亡」的隊友擔任決戰賽的夥伴),誰勝利,可望到川普旗下企業任職主管。


在這樣的競賽中,川普從頭到尾是一位全知全能者,任何一個商業手段,川普說絕妙就是絕妙,說爛透就是爛透,川普叫誰滾,誰只能欠著身離開辦公室。只要一季節目最後如期產生一個讓大家歡呼的贏家,所有的人都贏了:贏家開心、觀眾看得爽快,川普滿意收視率,就連那些一路上的輸家們,至少也賺到了萬千蟻民的關注。


2020年的美國,川普(及其團隊)可能以為自己再度扮演全知全能者。


這回參與競賽的,是包含默克、賽諾菲、莫德納、輝瑞、嬌生、Novavaxı、AZ等多家疫苗廠,而和《誰是接班人》不同的是,人類需要不只一間冠軍疫苗公司,全人類同時需要好幾個贏家,贏家們得盡快研發、製造、輸送疫苗,各國、各州政府得盡快分配及施打疫苗,才能挽救人類受武漢肺炎所迫的頹勢。


川普一路上的作為,曾讓許多人心驚膽跳。


譬如一月二十日,川普說:「我們已完全控制它。那只是來自中國的一個人。一切都會很好。」


《疫苗戰爭》書中提及:「川普在尚未有任何數據之前,就逕自宣布這兩種藥物(氯奎寧以及羥氯奎寧羥)可能治療COVID-19。」


時任華盛頓特區美國衛生部防備應變處助理部長凱雷克說:「事後來看,川普吹捧這些神奇療法的方式,就像過去民主黨籍的總統詹森在越戰時挑選轟炸目標一樣,都是在亂槍打鳥。」


有時作為為人激賞,有時堪稱任性妄為的川普,好幾個月都不聽人勸不戴口罩,結果他也染疫,血氧一度掉到百分之八十幾,曾住進華特里德國家軍事醫療中心,好在過了幾天,幸運康復。


挪威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的主席哈契特和退伍軍人事務部顧問卡特梅契爾曾在西元兩千年的時候,重新回顧八十二年前的那場瘟疫,他們的研究證明:「缺乏藥物或疫苗時,低科技的方法在對抗疫情爆發上有潛在的價值」。他們發現:「一九一八年的流感大流行時,像是關閉學校和教堂,和勸告大眾避免群聚等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使城市的死亡率降低了一半。」


《疫苗戰爭》亦可以看作一部精彩的疫苗催生史,不是為了咎責,而是為了借鑒歷史,甚至是回顧更早先的歷史,挖掘思索尚未領悟之道。


企業家、政治家、主治醫師跟高階主管,都不該錯過這本年度鉅著!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2021年12月有獎徵心得選讀的是:《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禮物是啥?
長榮哩程30000哩一名。

重要說明:


1.得獎者須於一週內提供長榮會員卡號,讓我方有足夠時間轉哩程(效期至少為六個月)過去,一週內未提供,視同放棄領獎。

2.如果過去並未持有長榮卡號,可以線上申請,無額外費用:https://eservice.evaair.com/flyeva/EVA/FFP/register-now.aspx

3.領取三萬哩後,要在長榮兌換任何東西,本人不設限,但在疫情未明朗前,會建議考量兌換住宿,疫情塵埃落定後,兌換機票當然您賺更大。

4.哩程轉讓後,本人不負責兌換相關教學,請發揮自學力。

5.考量全球疫情,建議領獎後三個月內換住宿,早點享受。


圖片引用自官網,點選圖片,連結官網


誰可以參加?


無論你在哪裡買書,都可以參加我辦的這個活動。


如何投稿?


臉友請於公開發文後在fb標住楊斯棓,讓我在「動態時報審查」一鍵點選就能秀出您的文章視為投稿成功。


文章規格/截稿日期


字數:至少一千五百字。

截稿日期:2021年12月31日晚上11點59分59秒。

公布得獎日期:2022年1月7日中午十二點前。

2022.01徵文規則公佈日期:2022年1月1日

禮物贊助人:楊斯棓
(本人獨立辦理的每月心得有獎活動,為了保持挑書的自主性,不接受出版社或任何公司贊助或協辦)

書若是茶、酒、咖啡,那「解讀者」究竟扮演什麼角色? │ 楊斯棓

 

圖左為楊斯棓醫師,圖又為黃國珍老師,攝影者:湯姆哥,攝於20201222

在下作品《人生路引》問世後,受訪時經常被問到詢問:「近來網路上有很多課程,標榜一年幫你讀幾本書,收年費,給你濃縮書本後的簡報檔。你怎麼看?」

真是大哉問。


有些書就像美式咖啡


我先假設你同意這個比喻:有些書就像美式咖啡。美式咖啡的組成是濃縮咖啡加熱水,那類課程就像有專人挑出書中屬於濃縮咖啡的部分,匯集點滴為一杯,為你奉上,讓你一飲而盡。

對有些人來說,他很享受這種感覺,他覺得快速吸收了書中重點。一飲而「盡」,指的是「完結」。某本書,我們快速「get」了。

對另一些人來說,他們抗拒這種讀書法。一飲而「盡」,指的是擔心濃縮咖啡喝慣喝多了,將導致所剩不多的閱讀興致走向逐漸「死亡」。


盡可能創造多贏,才代表你真的很行


我可以理解眾說書人充滿傳播知識的熱情,但一些任職出版社的朋友對這類課程「有異樣感覺」的原因是有時一本書的所有重點若被製成一份檔案,傳給了數千位付會會員,那很可能同時表示該書因此也少賣了至少數百本。開課單位若付給出版社一筆權利金,事先取得做濃縮書的正當性,可能會創造出多贏局面。

關於閱讀,我也曾有數量迷思。多年前,有一次跟友人聊天,對方問及年閱讀量,我據實以告,對方聞四百本竟忿忿,直呼:「怎麼可能,難道四百本都牢記大腦嗎?」

我據實以告:「並沒有把四百本都牢記大腦,事實上也不需要。」

就如同郝明義先生在《越讀者》一書中曾說:「有些書就是需要「觀其大略」,有的需要「不求甚解」,有的則需要「熟讀精思」。」

四百本中,最花時間的,其實就是需要熟讀精思的那幾本,至於有幾本呢?如果用帕列托法則來看是八十本,容我打對折抓四十本就好。我這麼持論,意思是四十本費勁解讀,三百六十本採取略讀(吸收的程度可用他人讀濃縮書類比)。

我藉著國珍兄的書名《解讀者》一詞繼續拆解詮釋那則大哉問。


你今年有沒有參與《幻影號的奇航》?


想像我帶著三十本胡長松先生的作品《幻影號的奇航》到某國中的一間教室內。我事先徵得導師同意,聲明願意無償贈送這本書給全班同學,唯一的條件是當天的自習課他們必須放下手邊的事情,只能閱讀這本書,下課鐘響,書就歸他們所有。那節課堂上,他們每一位頓時都成了參與者、閱讀者。

如果我跟導師再多爭取一堂課的時間,我希望他們寫下上一堂課的閱讀心得。完成後,我們會發現至少有四種心得:

有些同學的閱讀心得,大多摘錄自書中,但摘錄的顯然不是重點。

有些心得,把書中眾多重點,一一清楚羅列,但也僅止於此。

有些心得,屬於兀自抒發,跟書中宗旨毫不相干。

有些心得,根據書中重點,反芻後融合自己既有觀點,揉合摶聚成新論點。

第一種同學,是抓不到重點,茫茫然的閱讀者。

第二種,在制式的考試如魚得水。他們是「爭取時間,把握重點」的乖寶寶閱讀者。

第三種,是早慧的超譯者。

第四種,最接近國珍兄筆下的「解讀者」。

國珍兄這本書有強烈的企圖心,要引導閱讀者成為一流的解讀者。他談歷史,論證誰算得上是秀異的解讀者,並解釋解讀力為何重要,也用各種角度教導讀者如何具備解讀力。


成為「閱讀者」後,挑戰成為「解讀者」!


相較於當一位「閱讀者」,勝任「解讀者」的角色可能要耗上十倍力氣。

回到我說的四十本書之於四百本書的例子,以那一年來論,我大概是四十本書的解讀者,以及三百六十本書的閱讀者。

再回到那則大哉問,我認為那類型課程,可以緩解人們對於三百六十本書的知識焦慮,但我們終究得自己擔下四十本書的解讀者角色,我們才會進步神速,往理想目標前進。

什麼樣的書,我們必須拒絕濃縮書,而需自己解讀?對不同背景的人,不盡相同。


什麼時候親自閱讀遠勝濃縮書?


舉《巴菲特傳》或《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為例,我親自閱讀的收穫,一定遠遠大於濃縮書,為什麼?因為主角智慧高深,兩書內容深入淺出,每一個段落皆來自經年累月的智慧。試問這種書怎麼可以讀濃縮書?若讀了,一定會遺漏大量重點。

國珍兄在其大作曾引述巴菲特之語:「我什麼都讀,企業年報、報表、傳記、歷史書、每天五份報紙,在飛機上,我會閱讀椅背後的安全指南。閱讀是很重要的,這麼多年來,是閱讀讓我致富。」

你若讀完本書卻忘記他曾引述過巴菲特之語,你仍是一位閱讀者;而你若記得他曾引述,我會認為你是高竿的閱讀者。

但你若是一位解讀者,你該把過去對巴菲特的印象,跟書中這段文字在腦中「對撞」。這時候問題來了,如果你的腦中只有一則新聞媒體提及巴菲特急著脫手波音航空,就很難據此和書中文字「對撞」後產生思想火花。這意思是,一位好的解讀者,前提是他得是一位勤快的閱讀者。累積夠多的閱讀素材,解讀品質會因此提升;解讀力提升了,就有能力處理更多閱讀素材。


巴菲特那段話,你有什麼想法?


巴菲特那段話我讀了之後,產生了幾個想法跟疑問:

第一、巴菲特的閱讀觀我很認同,安全指南也是一種閱讀素材,而且跟閱讀者閱讀後半天內的命運高度相關;企業年報當然也是一種閱讀素材,它跟投資者接下來數年的投資成敗息息相關。

第二、安全指南的閱讀率不曉得佔搭機乘客多少百分比?而已閱讀者,若不幸發生災難時能正確操作相關設備者不知又佔多少百分比?

第三、有沒有方法可以提升安全指南的閱讀率?若然,是不是可以減低罹災時的傷亡率?

知曉製作濃縮書的人,等於懂得端出濃縮咖啡。一飲而盡者,即可稱為閱讀者。

但若把書比喻成茶、酒、咖啡,解讀者該是品茗師、品酒師與咖啡鑑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