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由杜聰明本人撰寫的回憶錄提及關於杜聰明獎學金的諸多重點及細節,足以充分證明柯文哲從來沒有得過來自「財團法人杜聰明博士獎學金管委會」的獎項及獎學金。
截至此刻,柯文哲請發言人 陳智菡 Vicky的最新回應是秀出杜聰明博士次媳杜鄭寵兒的兩份文件(或稱帳本),最主要的重點是要證明1980年時,在2月23日及9月23日這兩天,杜家的帳本有兩筆兩千元的支出,名目是:「柯文哲獎學金」。
而陳智菡據此於粉專定調稱:「杜聰明獎學金」有很多種,包含每年全校畢業生第一名、每學期第一名等,但受獎者名單過去因無電腦系統登錄,部分早已遺失,近年來才由後人陸續登載。
簡單評論陳智菡的聲明:
#第一.「杜聰明獎學金」並不包含每學期第一名,陳說法有誤,必須更正。
#第二. 受獎者名單通通可考,可上溯到第一屆,絕對沒有「部分早已遺失」這回事,請勿含糊其辭,意圖從含糊其辭創造解釋空間。
#第三. 退一步講,自民國五十六年起,授獎學校已從台大擴及到北醫、高醫,得獎者授獎都在同一日。民國六十九年,授獎學校有增無減,擴大到更多學校,為何未見帳冊上出現北醫、高醫學生名單?
這就是為什麼這次釐清真相的關鍵確實就是這份「生前帳本」。
「生前帳本」發揮了乍看之下好像是怎麼一回事,細究之下明白了發生什麼事。
其實有一些目前仍支持柯文哲的醫師朋友,已經不好意思堅稱這是杜聰明獎學金,已經改口比較像是杜博士家中的「家裡獎學金」(「家裡獎學金」一詞,語出杜聰明博士之孫杜武亮博士的演講內容)。
但不想下車的是陳智菡,而陳智菡代表柯文哲。
陳智菡目前仍公開發文堅稱「杜聰明獎學金」包含「每學期第一名」。
我對史實比較有興趣,無關史實的事情,不要混淆討論,才符合討論的精神。
陳智菡說:「『杜聰明獎學金』有很多種,包含每年全校畢業生第一名」。這句話是對的。
陳智菡說:「『杜聰明獎學金』有很多種,包含每學期第一名等」。這句話是錯的。
陳智菡還說:「但受獎者名單過去因無電腦系統登錄,部分早已遺失」。
我不願意過度推論,僅做出符合現有證據的推論。她這句話營造出的語境,似乎是要營造一個柯文哲仍在正式的杜聰明獎學金的受獎名單內,而且柯領了這個獎,只是過去因無電腦系統登錄,所以如果誰過去去查官網沒有查到柯文哲也屬正常。
陳智菡說明時,同時秀出杜聰明博士次媳杜鄭寵兒那兩份文件,顯示1980年2月23日及9月23日這兩天,杜家的帳本確有兩筆兩千元的支出,名目為:「柯文哲獎學金」。
民國四十二年,杜聰明博士六十歲時,有意成立獎學金,又不想造成好友負擔,「希望參加者每人新台幣一百元為限」,他人緣好,有四百九十三人相挺,一開始有四萬九千三百元,得以運作。
一開始,杜博士就設定「對每年在臺灣醫學會雜誌登載之最優秀論文贈呈論文獎金新臺幣兩千元」,後來逐年上調。(此為論文獎)
杜博士說明:「對每年台大醫學院醫科最優秀成績畢業生,贈呈成績獎金新臺幣一千元。」(此為成績獎)
由此可見,自始並不存在「每學期第一名」的獎項。
民國43年,在8月12日舉辦第一屆的授獎活動。
當年有兩位得獎者,一位論文獎,一位成績獎。
杜聰明博士這個人,用現在的話講,是個「資料控」、「數值化之神」。
他給獎,都還有清楚的編號。
譬如剛剛說的第一位論文獎得獎者為黃謙禮先生,杜聰明的回憶錄(後稱回憶錄)可見該人被編為「論獎字第一號」。
第一位成績獎得獎者為台大的黃少南先生,回憶錄可見該人被編為「醫獎字第一號」。(#請問柯文哲你幾號?)
民國44年,在8月31日舉辦第二屆的授獎活動。
當年亦有兩位得獎者,一位論文獎,一位成績獎。
第二位論文獎得獎者為黃伯超先生,回憶錄可見該人被編為「論獎字第二號」。
第二位成績獎得獎者為台大的林孝德先生,回憶錄可見該人被編為「醫獎字第二號」。
民國45年,在8月19日舉辦第三屆的授獎活動。
當年亦有兩位得獎者,一位領論文獎,一位領成績獎。
第三位論文獎得獎者為郭宗波先生,回憶錄可見該人被編為「論獎字第三號」。
第三位成績獎得獎者為台大的黃金海先生,回憶錄可見該人被編為「醫獎字第三號」。
後來出任台大外科主任的林天祐醫師提議,「杜聰明博士還曆紀念獎學金之贈獎,每年在台灣醫學會開會典禮席上舉行」,「所以自民國五十四年台灣醫學會第五十八屆總會起,如案實行」。
陳智菡秀出杜博士次媳杜鄭寵兒那兩份文件,聲稱1980年2月23日及9月23日這兩天領獎,乍看以為解套,其實剛好提油救火,證明了柯文哲沒得獎。
因為這個獎,一年只有一次頒獎典禮,而且照柯文哲的年紀,若真的領了杜聰明獎學金,也該在11月12日前後舉辦的台灣醫學會上領獎。
杜聰明博士自始就設定對受獎者贈送獎狀,樂學至上及研究第一之銀盾(如圖示),我身邊的朋友、朋友的媽媽得過這個獎的人,都拿得出「銀盾」,試問,柯文哲若真如陳智菡堅稱「杜聰明獎學金」包含「每學期第一名」,#那柯文哲的銀盾何在?獎狀何在?
杜聰明是一個廣結善緣,兼善天下的大家長,沒有門派之見,後來的獎項,也從台大逐步擴展到各校,各校能領獎者,也都是當年在自己的學校以第一名畢業,絕對沒有「學期中第一名」卻能領杜聰明獎學金這回事,史料不支持這樣的說法。
民國47年,這是杜聰明獎學金的第五屆贈獎,頒獎日開始如外科醫師林天祐的建議,改為在台灣醫學會總會開幕時舉辦。
民國49年,這是杜聰明獎學金的第七屆贈獎。這是第一次頒獎給高醫畢業生,得獎的是蔡瑞熊先生。(醫獎字第八號)
民國56年,這是杜聰明獎學金的第十四屆贈獎。這是第一次頒獎給北醫畢業生,得獎的是蔡懷哲先生。(醫獎字第二十三號)
彙整一下:
論獎項名目,杜聰明獎學金,並沒有如陳智菡所說:「『杜聰明獎學金』有很多種,包含每學期第一名」,沒有這回事。
論授獎日期,杜聰明獎學金的授獎,前四屆在8月25日前後舉辦,之後於11月12日醫師節前後舉辦,一年一度。
如果聲稱兩度,已屬妄言。
不在十一月,也是妄言。
「銀盾」、「獎狀」,亦是證據,柯文哲也拿不出來。
郭台銘也加入這個議題討論。用郭董的例子來比喻,說不定更多人會秒懂。
「『鴻海獎學鯨』(沒有錯字,鯨魚的鯨)自2017年辦理以來,已發放約二億三千萬元,幫助了將近3300名大專與碩博士生及1300名國高中小學生。」
如果有一個王大郎,並未循正式管道申請「鴻海獎學鯨」,「領獎日」也跟同屆其他所有領獎人不同,卻因為其他的關係,在大年初八或是中秋節,領到一包郭台銘給予的「王大郎獎學金」,試問,這算不算鴻海獎學鯨得主?
再舉知名的吳三連獎為例,吳三連是前台北市長,素孚人望,「吳三連獎」計有文學獎、藝術獎、人文社會科學獎、醫學獎等獎項。自1978年開始舉辦,頒獎日期為每年吳三連先生誕辰紀念日國曆11月15日或其前後,而且「除致贈獎金外,並致贈獎章、獎牌及評定書。」
如果有一個王二郎聲稱自己得過「吳三連獎」,結果官網跟紙本顯示獲獎名單裡,歷年皆查無此人,而該人獎章、獎牌、評定書都拿不出來,拿出來的「文件」,反而證明他的領獎日都跟眾人不同,而且獎項也非「吳三連獎」,而是吳三連在家中帳本記上一條「王二郎獎」。這樣真能說自己得過「吳三連獎」?
杜聰明八十歲時,曾為文「杜思牧家言」,曾有一句話「公私有分別」,如今讀來,別有況味。
該文還有一句,「功名富貴不可強求」。
最後以杜先生該文末段跟大家分享:「在世間為人之道,順時聽天,到臨終得為我已盡我之所能者,才可稱有意義之生也。」
個人建議
第一.柯文哲承諾此後公開場合不得再提「杜聰明獎學金」,以免混淆視聽。
第二. 跟柯文哲同列在現金帳上的幾位杜姓子孫,從來未聞其在外聲稱得過「杜聰明獎學金」。退一步講,柯文哲如果自己出示歷年台大成績單(需本人申請),證明確曾數度第一,那勉強可以稱據此獲得杜家的「家裡獎學金」(「家裡獎學金」一詞,語出杜聰明博士之孫杜武亮博士的演講稿),如果無法出示第一名的成績單,被人視為「以獎學金為名義」而收到的紅包,當屬咎由自取。
第三. 陳智菡應該添購《一代醫人杜聰明》漫畫至少一百冊舉辦讀書會,帶領周遭學習杜聰明精神:「雖在高位不可驕傲,諂媚亦可恥,輕蔑他人亦非所宜,不可有人種差別,對任何人以一視同仁待之,好鬥決非真勇,粗暴一時後悔莫及,憤怒既傷身體,憂思能致疾病,遇有問題當忍耐三思,需要平心解決之。重視公共道德,遵守大眾秩序,功名富貴不可強求,僥倖不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