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高手賽局》教你徹底洞悉賽局,從玩家到贏家! │ 楊斯棓



多年前A醫師在醫學中心升上主治醫師,繼續歷練幾年後,回到老家鬧街開設診所。籌備期間,他拜訪了幾位資深醫師,有一位經常代表眾人跟衛生單位交涉的前輩提醒他:「不管你醫術多好,你一天不要看超過OO人。不要去衝那個量。」

當時他躊躇滿志,自忖天下無不治之病,聞此「提醒」,忿忿不平。

我得知後,也義憤填膺。倘若A醫師醫術過人,門庭若市,為何不能多看幾個病人。多看幾個病人,我得罪了誰?

沒錯!答案恰恰就是「得罪了誰」。

差不多同一個時段,B醫師也選擇開業。也許考量租金便宜,他揀了一個較不熱鬧的地點開業。據聞他醫術亦高,也在醫學中心歷練良久,但過了一年,卻草草收場。識者莫不覺得可惜。


之所以是婚紗街,之所以是診所街


有一位傳產董娘聽了B的故事後評論:「如果B去X、Y、Z這三條街上開業,一定做得下去!」

我不明所以。

她啜了口茶,慢慢解釋。

她說X、Y、Z是那個鄉鎮最熱鬧的三條街,在地人戲稱「診所街」。她說「診所街」上所有不耐等的病人會跑出來東晃晃西晃晃,搖頭晃腦看到有間新診所窗明几淨設備新,掛完號不用等就可以準備跟醫生說病情。靠著醫術、開業術跟「先生緣」慢慢讓患者對診所有印象,下次病人就診首選就是這裡了。

聽起來有幾分道理,但有沒有學理支持,當時我也不確定。

萬維鋼之所以厲害,就在於他可以用大多數人聽得懂的話,用賽局理論來拆解類似上述兩例。

A醫師遇到的狀況,可以用賽局理論的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來解釋。

納許均衡指的是:「沒有任何一方願意單方面改變自己的策略。」

此例的「策略」是指:不衝量。

大家都不衝量,大家都可以拿到一塊餅。如果有人衝量,其他人的餅都會變得稍微小塊些,如果有人的量衝的特別高,其他的人的餅就更小塊了,若沒有仲裁者去約束衝量者,可能有人就會涉險採取不理性的舉動,諸如:耳語、放黑函、甚至用更不入流的手段互相傷害。


好的合作,一定是個納許均衡


萬維鋼解釋:「如果一種現象能夠在社會中長期穩定地存在,他對參與的各方就一定是個納許均衡。」

沒有人願意衝量,就是一個納許均衡。萬維鋼的詮釋是:「好的合作,一定是個納許均衡。」

萬維鋼說:「有時候一個賽局中會有好幾個納許均衡」,A醫師所處鄉鎮,大家的掛號費講好都一樣,這也是一個納許均衡。有老醫師偷偷降掛號費(當作攬客誘因),馬上就會被傳開來,仲裁者就會致電關心,請他不要這樣,請他不要破壞這個穩定的局面。

接著談B醫師。

如果B醫師讀過萬維鋼的書,換上一顆「賽局腦」,他絕對不會挑不熱鬧的點來開業。這一步,一跨錯,收場機率大增。

如果早年去一個沒有任何診所的鄉鎮開業,或許還能成功經營,因為那是患者就診唯一選擇。

但一個已經興旺的城鎮,有幾條已經發展起來熱熱鬧鬧的診所街,如果想開業,要想順利存活,最好在這幾條街當中選一個店面承租。

這些道理,萬維鋼在《為什麼商家總聚集》的篇章,圖文並茂,仔細剖析。

萬維鋼解釋賽局研究的是:「理性人之間的賽局。」

「第一,你得知道你想要什麼,並且對你想要的東西有一個明確的排序。
第二,你的行動是在一定的規則之下,爭取到你想要的東西。
第三,你知道對手也是這麼想的,而且對手也知道這些規則。」

萬維綱勉人要當一個賽局中的player,在遵守文明世界的遊戲規則下,積極主動地採取對自己最有利的行動。

這次舉世遭逢新冠(武漢)肺炎肆虐,一個國家要擊潰疫情,關鍵是疫苗,不是口罩也不是封城。

哪個國家想早日恢復平靜,就得在搶購疫苗的賽局裡成為贏家。


以色列何以成為疫苗賽局贏家?


以色列是一個聰明的玩家,所以他成為2021年第一個打敗疫情的贏家。

第一、他知道他想要早一點獲得足量疫苗。

第二、他得付出金錢,比別人貴一些的價格他也能接受。

第三、他的對手付得起錢。也知道以色列付得起錢。

以色列人口少,疫苗需求量不算高,這是他的劣勢,他必須還有其他招才能從眾買家中脫穎而出,他加碼告訴輝瑞藥廠:「只要給我們充足疫苗,我們就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種,並分享大規模醫療接種數據。」

輝瑞聽了當然點頭如搗蒜。

五月二十三日那天,以色列超過六成人口打完第一劑輝瑞疫苗(56.5%打完兩劑),衛生部宣布終止境內所有防疫措施。

細讀本書,想想台灣,我們跟以色列這個厲害的玩家致敬。時光若倒流,我們可以在哪些時間點發揮自家哪些優勢,知其白,守其黑,在這場賽局裡提早勝出?

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推薦周育如老師《12堂打造孩子的課業力》 │ 《人生路引》作者楊斯棓醫師



1891年7月4日,美國人Luther Cary在法國巴黎的百米田徑賽跑了10.8秒的成績,是當時的世界紀錄。

1912年7月6日,美國人Donald Lippincott在瑞典跑出了10.6秒的成績。

1968年6月20日,好幾位選手都創下小於10秒的紀錄。

目前百米世界紀錄保持人是牙買加人Usain Bolt於2009年8月16日所創下的9.58秒。

上述幾段話,你嗅到了什麼?

你可能會發現,你得更優秀,才能立碑。

又或者,也許你發現,人們互相觀摩好的學習方法、練習技巧,而大家都一起進步了。


家長的分數煩惱


孩子第一次寫作業的年齡愈來愈早,只要開始有作業,就有老師的批閱,這似乎是家長開始得為分數傷腦筋的起點。

或許家長會想:到底一天要陪伴子女多少時間?到底要盯多緊?

時間再拉長來看,真正的問題或許是:到底要陪伴他/她到幾歲?

如果正面看待這個問題或許可以解讀為:我要花幾年把子女變成獨立自主的個體?

如果你的教育無法讓他成為為自己負責的個體,那可能他到四、五十幾歲了,連洗牙都還要你陪,甚至不願找工作,就賴在家裡,想要零錢買菸酒就對你拳打腳踢,你可敢想像那種驚心畫面?

這是都市傳說嗎?非也,身邊跟報端都常耳聞。


神奇的成績公式


同一個班級裡面的兩個同學,成績如果有別,我用一個公式來概括解釋:

成績=智商*讀書環境*讀書方法*讀書動機*(自欺欺人違反規定的步數)

如果用括弧內提到的各種歪路去提升一時成績,你我都知是自欺欺人,本文就不討論這部分。

關於智商,你如果抱持固定型思維,認定無法改變生來命定,其實近來許多研究並不支持這種論述。

最頂尖跟先天不足的極少數人我們姑且不論,對大多數人來說,關於智商,我們應該要用「成長型思維」看待,也就是說,如果改變其他三者(讀書方法、讀書動機、讀書環境),因而成績變好,獲得肯定,於是我們有勇氣挑戰更困難的問題,智商是會提高的。

做個小結,我的持論是:讀書環境、讀書方法、讀書動機都能改變,都很有機會愈變愈好!


什麼是好的讀書環境?


接著談讀書環境,其實並不一定家境相對較不優渥的人,就沒辦法提供好的讀書環境。

讀書環境甚至可以說無關地段、建商品牌、所屬樓層、房子坪數、房間大小、裝潢價格等。

讀書環境的關鍵三點是:讀書的空間不被他人隨時破門而入、唸書時光線充足、房間內外無太大環境噪音。

反過來說,有些家長本來就有習慣不知所謂的闖入子女房間,或者本身好客,家裡常有親友造訪,一遇訪客,不管小孩在幹嘛,往往硬叫出房門打招呼,讓他本可支配的時間變得支離破碎。你聽過專心的狀態若被打斷,還要二十三分鐘左右才能恢復原本的狀態嗎?讀書或寫作業的效率一個晚上若被打斷三次,等於浪費一小時,這一小時本來可以讀書、睡覺或做其他想做的事。

幫孩子創造一個不被打擾的環境,是家長的責任。這和教導孩子有禮貌並不衝突。順著先前提到的情境再補充:如果晚上七點半到八點半是孩子既定的其中一段讀書時間,這時就不要因為客人上門而打亂他的作息。如果八點半到八點四十是他的休息時間,離開房門上廁所時巧遇客人,這時教導他跟客人應對進退,我認為是家庭教育的一環。


好的讀書方法複利驚人


一般泛指的讀書方法至少包括攻克各科的讀書方法以及時間管理、考試技巧等面向。

偶然間我得知一些朋友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抱持極正確的讀書方法,因此事半功倍,很有「要領」,他們也不藏私地跟我分享是觀摩兄長或是任教職的父母從小培養,也有一些人是自己讀了談讀書方法的書而若有所悟,甚至更厲害的說他覺得這麼做比較好,沒有外因改變他(也許天賦異稟,也許仍有外因而不自知)。

這類人一路唸書多屬於持盈保泰型,不容易「掉隊」,他們擅長持續修正自己的讀書方法,不好的讀書方法一發現就丟棄,有更好的讀書方法就修正原本的以讓自己可以處理更大量的信息,所以隨著年紀增長,他們可以勝任更困難的工作。

線上課程中,周育如老師強調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台大醫學系畢業的王介立醫師在粉專上分享讀書技巧時,也特別強調閱讀課本,引用王醫師的發文:「當年高二下學期,我下定決定要開始準備大學聯考,我的方法,是拿出A4紙,然後從高一的課本開始,一頁一頁地,把課本上我覺得應該要記住的東西,全部自己手抄在紙上,抄的密密麻麻,正反兩面都有。每一科我都這樣做,包括看似無文字內容的數學課本。A4紙就摺成4摺,平常就帶在身上,隨時隨地都拿出來唸。比如排隊進操場升旗時,手裡就拿著小抄。我只抄課本,完全不看參考書。」

從周老師的提醒跟王醫師的讀書方法,你萃取到什麼?課本的角色,是不是比你想像的還重要?他是不是比你還踏實?是不是時間管理做得比你好,珍惜每分每秒?

王醫師的讀書方法,一直可以應用到難度愈來愈高的醫師國考、內科專科醫師考試、腎臟專科醫師考試。

哈佛流病博士,畢業自台大醫學系的林聖軒副教授,他當年是前幾名考進台大醫學系,其夫人和舍妹是摯友,有一次我請大家吃飯,我特別請問林副教授:「你是傳說中那種上課睡覺,下課打球,回家打電動,課本隨便翻一翻就考上台大醫學系的嗎?」

他的答案,讓我倒吸一口涼氣。

他跟我說他作息很固定,每天張開眼睛,除了吃飯跟洗澡,都在讀書。弄不懂的觀念,不放隔夜,當天盡量想辦法弄懂,三年如一日。

另一位畢業自台大醫學系的曹玉婷醫師提到的「配速」,也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我也是當面請教她而得知,得知她準備大學聯考前,根據科目有把握與否,比較有把握的科目,會用比較少的時間去準備,比較沒把握的科目,會用相對多的時間,最後考出來的分數整齊劃一(六科只有兩種分數88跟93),政治人物若聯合競選圖的是配票成功可以多上一席,當年的曹同學配分成功,最後考出來沒有弱科,科科都強,如願考上第一志願,現在已經是主治醫師。

一般人的讀書習慣,可能會喜歡的科目磨很久(因為過程很「舒服」),討厭的科目就傾向逃避(逃避雖可恥,也很「舒服」)。這樣考出來,討厭的科目可能分數奇慘,喜歡的科目,分數贏別人也不夠補。

我再舉一個極端例子,我有一個遠親,國小六年完全在打混(數學不紮實,國文一堆生字不會),因為他唸的小學程度大概在全國平均值,少子化所以一班大概二十人,他月考大概排第十名,但他的家長以「前十名」界定他,認為他「很不錯」。事實上,他出生那一年的人口大約有三十萬人,他小學畢業時,跟同年齡比,大概就是全國第十五萬名的表現(照周育如老師的觀察,學習效果有所落差者,並不知道自己座落何方,我的觀察,確實也是如此)。

結果上了國中,連國文對他都是障礙,英文程度更慘,念了三年都停在國中一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前的程度。每況愈下,不忍卒睹。

到現在他年紀有一把了,國英數的程度,大概不會超過一個頂尖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可想而知,很多工作,他都無法勝任,光媒體識讀這一關,他就過不了。

周老師課程中亦提到畫重點的技巧,譬如一段只能畫一句,學生在閱讀過程就會思考哪一句比其他句重要,最後應考前,有限的心力也比較容易集中在所畫重點上,考試成績反而好:反之,不得法的學生,整頁課本五彩繽紛都畫了線,重點卻像風箏斷了線,離我們很遙遠。

這讓我想到建中、陽明醫學系畢業的劉文勝醫師跟我分享過他的腎臟科醫師應考經驗。腎臟科醫師考試要考的範圍龐雜無比,劉醫師的做法是先攤開所有腎臟科教科書,把每一本教科書都提到的腎臟病(也就是交集的部分)都狠狠的K起來。這個道理,就是周老師所提方法的終極應用。


讀書動機至為關鍵


關於「動機」,我插播一則延伸閱讀:《「非典型」英文學習之路讓我明白:再多作業考試補救教學,也比不上一個學習動機》
動機就如周老師所說無法一體適用。

有些小孩早慧,一心想脫貧,或脫離原生家庭的控制,很小的時候,思考就很超齡,寧可犧牲玩樂,也要讀書超車。

孩子年紀尚輕的時候,家長在孩子的學習動機上扮演較吃重的角色;但孩子年紀漸長,應該讓他知道動機乃操之在己,應學會自我激勵,自己做選擇,為人生負責。

台灣疫苗之父李慶雲醫師今年仙逝,舉國頂尖醫師紛紛發文致哀,每個人思念前輩的時候,同時也分享與李慶雲醫師互動的小故事。

我也來講一個李慶雲醫師的小故事。這個故事是少年李慶雲曾判斷自己對所學沒有興趣,缺乏讀書動機後,果斷放棄,進而一步步踏入醫學之門。

《兒科大師李慶雲:他的時代 他的故事》這本書記載著:「1946年3月,李慶雲報考省立台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4月8號放榜,成績在50名中,名列第21名。4月15日,李慶雲去省立台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報到,唸了一學期,才發現自己對功課沒多大興趣。戰後在等待復學時,同學從報紙上得到臺大招考先修班的消息,李慶雲以工業學校需要實習為藉口,向父親要了錢,跟同鄉十幾個同學一起跑到台北考試。大家相約坐上火車,到臺北後租一間旅社,住了一天,準備考試,結果只有他考上。」

最後他在醫學領域獲得巨大成就,或感染科醫學會頒發「醫療貢獻獎」,獲衛生署頒發「一等衛生獎章」,獲頒第八屆醫療奉獻獎的「特殊貢獻獎」。

李教授功績卓著,關鍵不就是年輕的李慶雲及早察覺自己在機械科已經沒有多少讀書動機,既然對成為醫師有興趣,那不妨奮力一搏!果敢換跑道的勇氣的人生意義,又遠遠大於在讀書技巧上的琢磨。

持志不懈,讀書有法,才能讀的快樂,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周育如老師的《12堂打造孩子的課業力》三個半小時的內容,循循善誘闡述學習動機與讀書方法。另外也有篇幅說明親子互動,父母角色該如何恰如其分的展現,老師也著墨不少。她還解釋了「為什麼要上學?」這個有趣的命題,過往我亦曾質疑「為什麼要上學?」,家母的答案只有一種:「小孩子就是要去學校不然要去哪裡?」

及長,我還是質疑上學好像是我們被粿印日夜拍打成紅龜粿的過程,教育體制似乎想要馴化我們,在周老師的課程中,我對「為什麼要上學?」有釋懷的感覺。(如果對這個問題想繼續深究的朋友,我推薦大江健三郎的作品《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我想無論是焦慮或胸有成竹的家長,掉隊或者身處領先群的學子,都能從《12堂打造孩子的課業力》各自得到不一樣的正面啟發。

你的小孩如果今天盯了一晚,功課如期完成,明天不盯,就丟三落四。那我非常推薦這堂課,孩子不偷雞摸狗,家長就不用淪為哨兵,一家人校正思維,家長不用打不是自己的仗,孩子清楚自己的角色,每天都是為自己出征的將軍。

請善用折扣碼:【yan200】

折扣金額:200元

使用期限:即日起-2021/12/31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搖滾經濟學》:藉著理解音樂產業,去學習理解這個世界 │ 楊斯棓



有些人超愛瑪莎拉蒂,有些人獨鍾Ducati重機;有些人期待兒孫滿堂,有些人打定主意不婚不生,但幾乎所有人,都是音樂的俘虜。

我唸小學時,是個錄音帶一統天下的時代,還記得一、二年級時,家母載我上學的那台裕隆汽車上,她會放著唱童謠或說故事的錄音帶,「秀才秀才騎馬弄弄來,佇馬頂跋落來,跋一下真厲害。喙齒疼,糊下頷。目睭疼,糊目眉。腹肚疼 糊肚臍。」多聽幾次,就會哼。

家父以前在中部看診,祖父住基隆,幾乎周日我們都會去基隆探望他,當天往返台中基隆,頗為折騰。車上的氣氛跟錄音帶內容連動,有段時間陪伴我們旅程的是羅大佑的〈愛人同志〉。家母是家中唯一駕駛,家父不諳駕車,也不擅高歌,羅大佑唱歌的速度他永遠跟不上,最多就是勉強跟唱了「愛人同志」四個字,以前我們會笑鬧他,那是一段雋永的回憶。

小學中年級時,有個暑假難得能北上玩幾天,有一次我在計程車上,車停紅燈時,穿梭在車陣的行銷人員示意我們搖下窗戶,要送我們贈品跟文宣,默默觀察車陣裡很多人都拿了,我卸下心防,徵得家母同意,一把接過了禮物,是一張白色錄音帶,上面用綠色字樣印上專輯跟歌手名,那是我第一次認識沈文程。

當時我很驚訝商家的大手筆,我認定一張錄音帶的價值是一百五十元,CD則是三百元,對方居然免費送我一卷錄音帶,我如獲至寶的反覆聆聽,就這麼學會了沈文程那首〈相欠債〉。

唸國中時,特別心儀陳昇,他的音樂撫慰了準備大小考試時的苦悶。上了高中,在台中三民路的光南買了第一台的CD Player,還讓我中了一台機車。但我生性不喜騎車,家母徵得我同意,轉送給一位生活上迫切需要交通工具的阿姨。印象中我好像沒有特別買mp3 player,不過我倒是很早就買了IPOD,把玩了幾年,因為它能輕鬆的用拇指撥弄找出一首歌,難怪市面上的眾mp3 player陸續敗陣。

唸大學的暑假在文學營認識了陳恆嘉老師,阿嘉老師是陳昇的三叔,老師逗趣的說:「陳昇喔,是我們家族阿上袂曉唱歌的!」(陳昇喔,是我們家族裡面最不會唱歌的。老師意指他們家族都有一副好嗓子)笑倒我們一群人。


串流平台是一台宇宙大的播放機


這幾年我成了Apple music的月費會員,這個月我還甚至加入了Apple One這個划算的家庭方案,和家人共享這個涵蓋Apple music、Apple TV和iCloud儲存空間等服務。

在Apple music上,我如魚得水,我可以細細品味一代歌手羅文的〈激光中〉,鍵入「激光中」,還可以聽到其他香港藝人跟羅文致敬的版本,至少包括葉德嫻、盧海鵬、黎耀祥、葉振堂等人,youtube上還有梅艷芳、郭富城各自與羅文用精湛舞技演繹本歌的舞台身影。

小時候伴我長大的錄音帶店、唱片行,漸次凋零,幾大串流音樂平台取代了大多數的唱片行,就像NETFLIX取代了百視達。

作者說:「串流媒體就像租車,而不是買車。」

過去我們買CD,我們擁有它;現在我們付月租費給串流平台,單單Apple music有七千萬首歌曲任君點播。人們為了聆聽音樂,從購買走向租賃。

哪些產業的轉變,可以類比CD跟串流平台上的音樂?

飛利浦也做了類似的轉型。過去飛利浦賣燈泡,後來他嘗試賣「照明」。荷蘭的史基浦機場就跟飛利浦簽訂15年的照明服務解決方案,這是一個多贏局面。以前機場要編列預算採購燈泡,現在是飛利浦向史基浦機場提供照明服務收月租,飛利浦透過遠端監控了解照明系統是否正常運作,一壞他就換,愈不常壞,他賺愈多,所以他更有誘因製作不易壞的燈具跟高效的監控系統。


縱使一技傍身,世間仍難容身


很多人都羨慕頂尖歌手財力驚人可以不眨眼的買下連棟豪宅成排名車,但更常盤旋在我腦海的是大多數歌星並不是長青樹,就算紅過,他們都得經歷一段從星光大道走向殘酷舞台,不再有人注目,不再被掌聲圍繞,無論是金錢上的困窘或精神上的壓力,都叫人難忍。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經濟學教授亞倫.克魯格選擇用音樂產業的諸多面向為探討主題,以經濟學原理一一詮釋何以致之。目的很簡單:讓我們看懂遊戲規則,讓我們看懂當中變化,讓我們藉此習得生存法則。

我年過四十。相較之下,工作的意義,對我們父祖輩的人來說,其實單純很多。

對他們來說,就是習得一技伴一生。

祖父的父親,可能這一「技」就是種田,種一世人。

祖父那輩,有些人會去「學功夫」,舉凡木雕、下廚或泥水,三年四個月出師。

父親那輩人的選擇,有些人的「技」是通過國家考試,能考上公務員代表一張終身飯票,老師、律師、醫師乍看都是安定收入的好選擇,似乎都不用擔心別人會搬走他的乳酪。

到我們這輩人,縱使習得一技,可能不過十年,該技已不為社會所需。想安然度日,要不得一針頂天,又或者,必須不斷習得新技,讓科技為自己賦能。

馬太效應源自聖經那段:「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馬太效應就是一九八零年ABBA合唱團的主題曲唱的:「贏者全拿」。

在音樂產業裡,贏家與輸家之間的距離特別大,而贏家之間的差距也很大。我稱之為「超級馬太效應」。

賽斯‧高汀的《低谷》寫著:「我們的文化讚揚超級明星,我們獎賞第一名的產品、歌曲、組織或員工。這類獎賞相當驚人,第一名獲得的獎賞通常是第十名的十倍,是第一百名的一百倍。」

科技持續拉大了這個距離,人們會聆聽什麼歌?那些已經有很多人聆聽過的歌!作者說:「大眾對超級巨星的需求上升了,但對B咖藝人的需求卻下降了。」信然,人們根本沒時間也沒機會聽到B咖藝人的作品。


彈月琴不會紅,彈吉他才會紅?


換個角度想,我們或許不該認為:「彈月琴不會紅,彈吉他才會紅」。

月琴彈到TOP 1,一樣會紅,而吉他如果沒有彈到一國TOP 10的水準,第十一名和第一百名的收入的受眾之小以及悲催程度可能相去不遠。

這給我們在職業上的的啟發是什麼呢?

你應該成為一個細分領域的王者。如果你的指名度是第二名,可能很快會被追上,完全沒有持盈保泰的餘裕。

最後,我想聊聊音樂本身帶給人們的意義。我的母親身體逐步退化,當她心情不錯的時候,她總喜歡哼唱年輕時就喜歡的歌,其中一首是:〈一支小雨傘〉。

已故醫師奧利佛·薩克斯曾說:「即使其他形式的記憶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音樂感知、音樂感性、音樂情緒和音樂記憶仍然可以留存下來。」

作者說:「幸福感最重要的來源是經歷、家庭、友情、健康和個人價值,而不是我們購買商品的多寡。」說來我們真是人類最幸福的一代,從一九九九年以來,平均每個人聽音樂的時間不斷增加,開銷卻減少了八成。

佛家說:「剎那即永恆,永恆即當下。」我想,音樂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在苦悶的人生旅途上舒緩我們的情緒,帶給我們瞬間的幸福感吧!

2021年6月12日 星期六

朱醫師用電影當翅膀,帶我們飛越衰老幽谷直視死亡 │ 楊斯棓

 



朱醫師又一本精彩大作問世。


我和他畢業自同一所國中,都在那所學校因寫文章得過獎。

我和他都曾獲邀在TEDXTaipei上演講。

我們都出過書。我的作品《人生路引》也特別介紹了朱醫師的前作《人生的最後期末考》,我想是朱醫師幫我帶來好運,很多陌生人主動幫我推薦這本書,我也不愧對這些支持,版稅六十四萬一千九百八十九元,全數捐出。

款項共捐給七個基金會,其中一條八萬元我指名捐給:門諾基金會的110年度守護東部老人暨身障弱勢家庭照護計畫。這正是跟朱醫師的老年醫學專科身份致敬,台灣即將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我們需要更多有心人關注這些老大人,請記得:你我都會老。

以前人們若用「著作等身」一詞來形容朋友,通常是恭維之語,但朱醫師確實愈來愈接近這個目標,然而他身高一百九,若想完成等身著作,難度比一般作者高!

這回出書,他嘗試帶領讀者從觀賞電影中學著思考兩大議題:老年照顧與安寧療護。

講師界有幾位高手擅長用電影帶領主題討論,一位是張譯文,一位是謝文憲,如果朱醫師斜槓挑戰此領域,我想假以時日,他就是第三人。

有些人或許不以為然,認為在紙張上也可以用文字描述一段情境,或用幾張投影片也能再現場景,為何非得用電影片段,甚至是看完整部電影才能據此討論,這樣當真可以學到更多?

試想,拍得愈好的電影,譬如《悲情城市》或《賽德克巴萊》,如果我們嘗試擷取一分鐘影片,你試著用文字描述一個又一個畫面給未聞者看,你有多少把握能還原其時空背景以及演員們細緻幽微的臉部線條變化或眼神靈動的奕奕神采?陳松勇飾演的林文雄的台詞不算多,但你能用文字還原其草莽豪氣跟鏗鏘台詞嗎?

如果你想通了,應該清楚電影片段其實蘊含海量訊息,有時隱喻,有時倒敘,有時A想找的答案,在B的一舉一動裡;而C脫口的一句偈語,恰恰是D一生的尋尋覓覓。

醫生養成過程中,見過不少病人臨終的徬徨與氣弱,安寧專科醫師的親歷尤多。即使如此,醫師面對至親的死關災劫,在家人間尋求共識就已經相當不易。人若驟然失去至親,頓時茫然無助,生無可戀的孤寂感讓人感覺被整個世間遺棄,如果有人說他的感覺是胃裡翻騰硫酸,我完全相信。

既然每個人在死前,都有可能要和(好幾位)至親別離,那我們該如何做好準備?我們該如何打造強大堅韌的內心以接受這一切?我想就是這本書要帶給讀者的終極意義。

試想,十歲的我們,最在乎什麼?也許是希望那個心儀的,右眼皮下有顆痣的女生,輕甩她的麻花辮,對我們回頭一笑?

二十歲的我們,最在乎什麼?夜唱的爽快?趁夜遊表白?又或者是期中、期末考的ALL PASS?

三十歲的我們,最在乎什麼?工作上有自我實現感?金錢上不要入不敷出?同儕間獲得尊敬?

我們向來在乎的事,其實隨年紀而更迭,四十歲的我們,愈來愈被身邊的大小事情追著跑,自己最在乎什麼似乎愈來愈模糊,光是家庭成員抱恙,就足以耗費我們大量心力。

眨個眼,我們猛然步入中老年,一堆夢想,淪為空想。這時驚覺:我們離生命的終點,已經不遠。

朱醫師這本書的核心價值,我認為是透過咀嚼電影裡面諸多角色的智慧,增加我們的膽識,壯大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活著的時候,努力在自己的舞台上揮灑,離世的時候,帶著最少程度的遺憾,不再眷戀世間。

如果說這本書請我用一首歌來形容,我會選楊培安的:《我相信》,其中一段歌詞是這麼唱的:

「想飛上天 和太陽肩並肩 世界等著我去改變

想作的夢從不怕別人看見 在這裡我都能實現

大聲歡笑 讓你我肩並肩 何處不能歡樂無限

拋開煩惱勇敢的大步向前 我就站在舞台中間

我相信我就是我 我相信明天

我相信青春沒有地平線

在日落的海邊 在熱鬧的大街

都是我心中最美的樂園」

歌詞中的明天,我會改為今天。因為今天此刻,是我可以把握的,而孔子公無收隔暝帖。

歌詞中的青春,我會改為人生。

用錯誤的心態,不敢突破人生難關,以為不下場打球,就能保持不輸球紀錄,最後,人生終將充滿悔恨。

以正確的心態,學習面對死亡,把握有限人生,屢敗也無畏,繼續昂首迎戰。如此人生,才能奏起自己的凱歌!

附註:推薦您讀本書的其中一種方法:先找出朱醫師推薦的電影來看,然後才去看書中內容,看看哪些段落是自己看電影時未特別留心注意的,然後再回去看電影,這次觀影時,把重點放在「朱醫師有提,但自己第一次看時未加留心的部份」,若然,您和自己內心對話了好幾次,必定會有豐沛收穫!

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

2021年6月徵文 楊斯棓醫師30000長榮哩程徵讀書心得:《捨得:電子業先驅邱再興的事業與志業》

 



禮物是啥?長榮哩程30000哩一名。

重要說明:


1.得獎者須於一週內提供長榮會員卡號,讓我方有足夠時間轉哩程(效期至少為六個月)過去,一週內未提供,視同放棄領獎。

2.如果過去並未持有長榮卡號,可以線上申請,無額外費用:https://eservice.evaair.com/flyeva/EVA/FFP/register-now.aspx

3.領取三萬哩後,要在長榮兌換任何東西,本人不設限,但在疫情未明朗前,會建議考量兌換住宿,疫情塵埃落定後,兌換機票當然您賺更大。

4.哩程轉讓後,本人不負責兌換相關教學,請發揮自學力。

5.考量全球疫情,建議領獎後三個月內換住宿,早點享受。


圖片引用自官網,點選圖片,連結官網


誰可以參加?


無論你在哪裡買書,都可以參加我辦的這個活動。


如何投稿?


臉友請於公開發文後在fb標住楊斯棓,讓我在「動態時報審查」一鍵點選就能秀出您的文章視為投稿成功。


文章規格/截稿日期


字數:至少一千字。

截稿日期:2021年6月30日晚上11點59分59秒。

公布得獎日期:2021年7月7日中午十二點前。

2020.07徵文規則公佈日期:2021年7月1日

禮物贊助人:楊斯棓
(本人獨立辦理的每月心得有獎活動,為了保持挑書的自主性,不接受出版社或任何公司贊助或協辦)

參與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