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一時就不停的代表團隊上台報告,到了大二我頓時對上台感到反感,不願再報告,但當我再次上台報告時,我發現我開始會緊張,開始省思自己,如果這是你的專長,就應該專精且專研於這個領域,所以實戰經驗很重要,因為一回生二回熟。
就如楊醫師經歷,以百場當單位的簡報經驗,自然一次比一次更熟練,所以我才選擇這門課,有幸能聽到楊醫師的講座,並且來更提升自己的專長,事後我也查詢了楊醫師的相關報導,覺得老師值得讓人景仰。
(景仰不敢當啦,只是默默做了一點小事,還要承受黑函攻擊)
上半場楊醫師的演講,報告精彩有趣,我與楊醫師互動頻繁。最特別的是當報告PPT與您練習的內容或順序突然不一樣時,楊醫師依舊能怡然自如的繼續報告,我想如果是我,我可能會停頓一下,才有辦法反應過來接下來該如何繼續往下講,這點考的就是實戰經驗度和臨場反應力,這也是我不足且該學習的地方。
楊醫師給我們許多建議:
上半場楊醫師的演講,報告精彩有趣,我與楊醫師互動頻繁。最特別的是當報告PPT與您練習的內容或順序突然不一樣時,楊醫師依舊能怡然自如的繼續報告,我想如果是我,我可能會停頓一下,才有辦法反應過來接下來該如何繼續往下講,這點考的就是實戰經驗度和臨場反應力,這也是我不足且該學習的地方。
楊醫師給我們許多建議:
(1)把數據改成蘋果或是大眾熟悉的事物(如:這面積約幾個操場大)來比較,這次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可以這樣做,尤其聽眾對於數據上的數字是容易遺忘的,以前我只知道圖>表>文字,原來單單只把文字改成表還不足,而是要把表能讓聽眾輕鬆記得且聽過不忘。
(2)圖片放太多,這是我設計技巧上犯的錯誤,楊醫師說六張圖在一個版面上又加上文字太複雜,如果我改成文字放一頁,而剩下六張圖放置下一頁,排成格子的方式,版面好看且每張圖的比例一樣,也不會因為哪張圖大而使台下聽眾只注意其中一張,而忽視其他張圖,也不能因個人因素與喜好度,而刻意把喜歡的放大。
(3)直式編排,頭一次看到,我個人覺得應在統一中求變化,在眾多團隊中如何被注意,就是要特別,不只講者要特別,PPT也要讓人覺得難忘,這就是所謂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大家都是橫排,就很容易就會因為一樣而忘記,而直排會讓注意,相對的也可能讓能讓聽眾產生反感或排斥,因為人喜歡習慣性的事物,因為不常看所以不習慣,也會產生排斥,所以這點需依聽眾的背景,而決定你的呈現方式。
就像楊醫師的演講對於老人,全場使用台語報告,不用國語,對於小孩,會用可愛的插畫圖片吸引小朋友目光一樣。
楊醫師對於我們這組講者的建議:
楊醫師對於我們這組講者的建議:
(1)講者講太快,這是個致命的缺點,我習慣把內容簡單且很快速講完,而那快速確實讓聽眾無法了解,因為需要讓聽眾有喘息空間,偶爾的呼吸停頓,不單單只是講者需要休息,其實聽眾也需要休息,而不是一直不停轟炸,不停的把訊息傳給聽眾,導致結果聽眾根本無法吸收,所以場上的主角並不是講者,而是聽眾。
而在過去以來我經常詢問並接受同儕對我報告時的評價,所以我喜歡聽缺點並進行改進,往往同儕的建議都說講話太大聲,內容講太快,聲音太不柔覺得刺耳,相反的也會說聲音很大聲,口齒清楚,很有自信。在這其中我還在學著階段,如何能達到聲音適中,剛中帶柔,速度放慢,少點自信,才不會讓聽眾有壓力。
有一個問題我從很久以前就想問,而此刻卻可以問這領域的佼佼者,到底影片要哪個時機點播放?一開始就撥放?還是報告完後撥放?
答案是:一開始撥放因為影片可以吸引聽眾目光,讓他們的眼神精神都可以聚焦,這時播完時,立刻切入主題,開始報告,至少一開始已經獲得聽眾的注意,至於後面的報告就必須靠講者本身,但好的開始至少是成功的一半。
最後,謝謝楊醫師的演講,我真的受益良多,經過事後的吸收與省思自己的優缺點,才寫了這心得,覺得自己尚有不足的地方,必須要補足且改進缺點。
答案是:一開始撥放因為影片可以吸引聽眾目光,讓他們的眼神精神都可以聚焦,這時播完時,立刻切入主題,開始報告,至少一開始已經獲得聽眾的注意,至於後面的報告就必須靠講者本身,但好的開始至少是成功的一半。
最後,謝謝楊醫師的演講,我真的受益良多,經過事後的吸收與省思自己的優缺點,才寫了這心得,覺得自己尚有不足的地方,必須要補足且改進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