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做自己的人生財務長》教你替自己的人生之舟掌舵 │ 楊斯棓醫師



有一天我的財報老師林明樟在臉書上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個產品,你是個稱職的產品規劃師嗎?」

這個問題,跟本書書名《做自己人生的財務長》分別給人不同面向的提醒。

如果我們把《做自己人生的財務長》挪動、添加幾個字,變成「你有扮演好你人生中財務長的角色嗎?」恐怕很多平常擅長叨唸人的長輩會嚇一大跳,嘴角抽動的反問你:「為什麼我要當自己的財務長?」、「這不是政府該做的嗎?」、「不是有國民年金嗎?」

《做自己人生的財務長》這本書讓我把自己的主動收入、被動收入、遺產分配、捐贈他人等項目,有系統地檢視了一次。本書其實是一份載浮載沉的人生財務尋寶圖,他指引我們方向,也告訴我們每個階段應該如何配速。


人生兩大事,結婚與退休


大道至簡,這本書說:「人生中有兩件事最好只做一次,那就是結婚與退休」。

我們若太早退休,又沒有被動收入長期穩定支應生活,一旦沒錢沒糧,恐怕又得重回職場,退不了休,是人生一大悲劇。

《Forbes》專欄作家肯恩費雪有本絕版名著叫:《十條路,賺很大》,談了十條致富之路,其中一條是Marry into serious money (嫁娶有錢人)。反過來說,婚姻若沒審慎面對,會嚴重消耗我們的工作果實。婚姻起點的婚紗,讓多少人虛擲幾個月薪水只為了當一日王子公主?若提早劃下句點,每個月的贍養費,將讓我們中老年的生活品質七折八扣。

我這麼持論,並不是反對婚姻,而是透過婚姻,我們要學著不自私,學著愛人,學著讓自己值得被愛,更重要的是:「不要成為下流老人」。

《下流老人》一詞幾年前開始風行日本,下流老人一詞指的是收入少、存款少、可依賴的人少。如果說日本人是高鐵第一節車廂的乘客,台灣人就好比在第五節車廂上,日本人看到的風景,沒多久就會映入台灣人眼簾,我們戒慎恐懼的觀察日本人,屆時自己比較不會那麼手足無措。


最好的年代,最壞的年代


如果你跟我年紀相仿,我們的祖父輩就某方面來說真可算上幸運的一代,由於銀行存款利率高,所以財務智商很低也可以安度晚年,他們可能如書中所說:「一輩子只替一兩家公司工作」、「全家的財富主要是他積蓄的薪資和退休給付」,退休時,一口一口吃存糧,不慌不忙。

我們父親輩面臨的挑戰就嚴峻些,如果是軍公教背景,本想坐等退休金當生活費,也難擋整個社會輿論檢討所得替代率聲浪。

我們這一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

網路是我們的原子彈,我們多了很多機會可以施展拳腳,網站架上,窗口打開,你可以賣家裡外公種的柳丁,自己灌的香腸,也可以賣自己提供的水電服務。

更何況這個年代資金取得比以前容易的多,但花花世界的繁多機會裡,又有多少禍心包藏。

主動收入很高也很會儲蓄的長輩們,當他們該享清福的時候,往往被有心人在財務上設局劫殺(請搜尋:理專盜領、連動債慘賠 2億老本幾蝕光),他們其實應該在累加主動收入時,同時逐步配置被動收入,如果從未累積被動收入相關知識,以為一切「等退休再說就好」,很容易一次栽跟頭。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


大清帝國名將林則徐祠堂前有一幅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林則徐的建議,若有若無,好像針對大半輩子打拼起來的資產不用特別規劃,事實上這是錯的。台灣曾有聞人死後無法下葬,因十一名繼承人對遺產分配多所爭議,遺體停放在自宅中四年多無法下葬。

本書最後幾個篇章好酒沉甕底,針對繼承、遺產、捐贈的提醒跟建議,保證比林則徐的三言兩語更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