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圖可以連結到游皓雲老師的官網 |
標題也許讓有些人想到台諺說:「乞丐下大願」,可是游皓雲老師傳授的觀念跟方法,可以引領你達陣!
認識一位朋友時,我總喜歡想像,他們家的長輩為什麼給她取這個名字 ,對她又有什麼樣的期待?
初識游皓雲老師,也不例外。
皓指白色,所以我們不難想像皓雲的意象就是:白雲一朵。
翻閱皓雲老師的第五本大作,讓我想起我的好友胡家榮老師。他們兩人有個共同點:自幼熱愛英語,身處低谷時得以逆轉形勢,繼而持盈保泰。
什麼!第五本!沒錯,皓雲老師偕同夫婿洛飛南出版過四本學習西班牙語專書,有別於前作,這本新作,至少有幾個書寫目的:
第一、帶領讀者檢討過往學習語言的方法與成果。如果成果不好,是不是方法有誤?如果方法有誤,為何仍抱持舊慣?
第二、引導讀者思考究竟該選擇哪一種外語進修?最根本的就是動機問題。動機強烈,才足以讓學習者有源源動力前進。
第三、引導讀者省思為何人要學習。現在的潮語是:「學到老,才能樂活到老。」好像你媽媽買了洗碗機,一用很後悔,後悔怎麼不早點買,尤其得知洗碗機比用手洗還省下80%的水之後,加倍懊悔,當初的心魔就是誤以為學習使用洗碗機的過程很困難。
你或許會想,皓雲老師不是經營西語教室(其實她還有豐富的華語教學經驗)?為何她熱愛英語?這得從高中生游皓雲講起,她自述曾有幾個科目,不是那麼得心應手,但她鍾愛英文,遇上加重計分,優勢放大,得以錄取夢想中的科系。
游老師的分享,發人深省,除非科科均強,否則,若有數個弱科,心中惶惶,不如及早確認自己哪一科最有機會拔尖,或許那個方向正是天命所在。
林宜敬博士的臉書文近來很夯,雋永而發人深省,我重讀林博士舊作《為什麼三歲小孩都會說英語》,裡面不少論點和游老師強調的重點遙相呼應。
長於電腦軟體的林博士在自序中分享「從來沒有正式學過日語,對日文文法一竅不通,也不會寫日文」,但他「可以用日語買車票、用日語點餐、結帳」,何以致之?他說:「我只是小時候常常聽父母說日語,上大學的時候跟著幾個日本人學長學著用日語罵人」,此外,偕妻遊日時,他總是把握機會開口。
游老師特別強調聽說讀寫其次序是有意義的:先大量聽說,後理解,再蹲點讀寫,林博士在聽說日文,已經游刃有餘。
據此我也回想,自己自幼如何學台語?
一開始當然是大量聽,舉個例,還穿圍兜兜時,聽了無數次大人用台語講「眠夢」,當時我根本不知道其漢字或羅馬拼音怎麼寫,但我已經習得「眠夢」一詞就是晚上闔眼時,自己經歷的一些並非真實的過程,而我也摸索出晚上若看鬼片,半夜的「眠夢」就有可能再現電影場景。當我脫口詢問他人昨晚睡覺有沒有「眠夢」時,我已完全掌握此詞彙。
上了高中,我買了李鴻禧教授的演講錄音帶,裡面沒有講綱,我反覆聽了一百多次,那是一個聽眾上千人的演講場合,聽眾有共鳴時,往往掌聲如雷笑聲四起。引起共鳴的內容,就是個好段子。學得好,就有幾分李鴻禧教授的氣口。
譬如他問聽眾「日出而作」的台語怎麼說?聽眾一愣後,他公佈答案:「透早就出門,日頭漸漸光」,底下就迸發一陣大笑。對當時的我而言,我雖熟悉「透早」、「出門」、「日頭」、「漸漸」、「光」這些詞彙,但聽李教授的演講,我知道原來可以串在一起用(後來我才知道這是陳達儒前輩作品《農村曲》的歌詞),還可以用來解釋「日出而作」。
我當時大量的聽,反覆學著李教授的發音一句又一句的覆誦,因為我景仰他的演講風采。
用游老師的教學理論跟經驗來重新審視我的學習過程,可以得到如下結果:
「必須要有一個對你來說是亮點的點,才會支撐你長期投入時間去學這個語言」:對我來說,非常幸運,李鴻禧教授在台上運斤成風,讓台下萬頭鑽動的魅力,正是我願意鑽研這個語言的超級亮點。
而我先大量的聽,這個順序跟暴露量都是對的,這正是游老師說的要:「足夠的大量輸入。」
而我甘之如飴的一句句模仿李鴻禧教授講話,那正是「反覆跟讀」。
我意外地用對了方法提升了自己的台語程度,本來只會講生活語言問早吃飽,精煉了一段時間後,我已經敢挑戰公眾演說,後來我也用類似方法學習粵語,今年在clubhouse上巧遇幾位香港三語司儀,也得到她們的肯定。
我用台語撐竿,據此跳起來學粵語,「入內」、「落車」等辭彙是我過去疊的磚,台語跟粵語都是這麼寫,只差發音些微不同。
游老師過去學法語,則是撐著西語的竿。
她過去幾十年在語言教學領域努力的軌跡,證明自己是突破天際的一朵白雲。
購買游老師最新力作《懂語感,無痛學好任一種外語》
購買游老師第一本書《我的第一堂西語課》
購買游老師第二本書《我的第二堂西語課》
購買游老師第三本書《每天10分鐘,聽聽西語人怎麼說》
購買游老師第四本書《我的第三堂西語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