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面對瘟疫,舉世愈來愈無力? │ 楊斯棓醫師



《後疫情效應》作者札卡瑞亞去年七月十四日曾專訪前副總統陳建仁,談台灣的防疫。

台灣以二十幾萬人隔離兩週的機制,換取兩千三百萬人的如常生活,相較於某些國家嚴峻封鎖,連許多商業行為也為之停擺,札卡瑞亞的書中段落,對台灣多所讚許。


李文亮醫師的警鐘聲響


前年十二月,全球氛圍詭譎,中國武漢李文亮醫師的警鐘聲響,揭示頑強的病毒肆虐人間。

對我來說,壓力自是加倍,家父日漸退化的腎功能,已達洗腎標準,去年一月中旬凌晨,血壓飆破兩百,喘不過氣,急送急診,幸能保命。自彼時起,規律洗腎,那時舉國對新冠病毒的焦慮指數日漸飆高,頓時高鐵無人,航班全斷,股市崩盤,一罩難求,哀鴻遍野,全球皆然。

笑得出來的人,固然有,但絕對是極少數。

譬如有一位台灣人張明華,疫情日益嚴重之際,他在烏克蘭旅遊兼學語言,他見證了烏克蘭從自由活動到被嚴加管制的變化。烏克蘭等東歐國家本屬全球相對疫情輕微的地區,隨著疫情四起,在西歐工作的數萬烏克蘭人返國,感染人數因此遽增。

烏克蘭怎麼做呢?「關閉國境、所有外國人不得入境,全體國民從三月十二日起,實施為期六週居家隔離。除了販賣民生必需品的超市和藥房,所有商業行為一率關閉;學校、餐廳和公開聚會全面停止;室內地鐵、巴士與城際交通也全部暫停。」

這個做法,收效不佳。

病例沒有如預期減少,反倒增加,封城時間因而數度延長。

郵輪業跟賭場業一定排的上受重傷產業的前十名。張兄身處異地,利用投資專業,閉關研究最被嚴重低估的公司,從中獲取豐厚報酬,他是罕見的贏家,還將此經驗出書。

這是一個準備好的人,遇到一場意外的漂亮接球。


捷安特曾記取教訓,早做好準備


另一個贏家是台灣的腳踏車相關產業。

巨大董事長杜綉珍去年中受訪時明白表示:「我們真的是這一波新冠病毒的受益者。」

凡傳染性疫病大流行,搭乘大眾運輸當然有被傳染疫病的風險,如果是一個未封或已解封的城市,許多人的移動選擇,當然想反璞歸真,騎腳踏車。

巨大不是被鳥屎般的機會砸到臉上,而是從過去教訓中記取經驗,疫情之初,他們了然於胸:「從SARS經驗,我們就知道這次市場會Boom(蓬勃發展)。」

前年九月底,我把自家診所吹熄燈號,專心照顧年事已高的父母。過去營運期間,診所常備一定數量的N95口罩,結束營運時,口罩仍在倉庫。

在下平時就有戰時思維,正是書中提到的「戰略醫療儲備」的概念。作者說:「美國確實有這樣的儲備,但數量有限而且經常被忽視。」信然,一個國家、一間醫院、一間診所,尤其得有這樣的思維跟準備,不能去算坪效損失,而該「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縱使十年一遇,若無準備,將措手不及,無法作戰。

我已不看診,N95於我無用,若將其掛網高價販售,是發國難財的低劣行徑,吾人不屑為之。

我聯繫了十來位隸屬一線科的醫師友人,告知我可以(每人)寄一盒N95給對方,連宅配費我都不讓對方出,在大醫院任職的朋友,大多委婉稱謝,告知醫院有足夠的戰略醫療儲備,請我轉贈其他診所醫師。作者書中固然提及「許多(新冠肺炎)防疫良好的亞洲國家,從之前的SARS和MERS疫情中記取教訓,確實建立了大量的關鍵設備儲備」,但不同醫院的戰備水位,還是有程度上的差異。

不只N95,一般外科口罩,都讓美國及世界各國為之頭疼。

誠如作者書中所言「許多國家真正擔心的不再是仰賴外國的問題,更多是害怕自己太仰賴中國。」然而,作者也提及,「擔心大量產品供應集中在單一國家的問題,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就已存在。」

除了美國,歐洲也想趁此機會與中國脫鉤,多元化自己的供應鏈,一大重點是:「希望阻止中國利用市場力量實現地緣政治目的。」作者提出可以「將工廠轉移到其他生產成本低且無須擔心大國政治的地區,如越南、孟加拉或羅馬尼亞。」


短鏈供應的奉行者:捷安特


三年前,捷安特關了中國成都廠,把產能轉移到台灣與歐洲。

在那前後,捷安特杜董表示:「一個中國供應全世界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未來應該在靠近市場的地方生產」,這是她的「短鏈供應說」。

疫情之後,札卡瑞亞分析,多元化供應鏈能分散風險。

疫情之前,早把短鏈供應奉為圭臬的捷安特,贏得毫不僥倖。


博學而深情的札卡瑞亞,想弭平世間的煙硝


札卡瑞亞對這個世界,博學而深情,其呼籲世人若聆聽,一定可以逐步弭平四起的煙硝。

譬如〈大眾應遵從專家建議,專家應傾聽大眾意見〉的章節,點破了一些人在「體現恐怖的無知主義」。誠如作者所說,醫師和科學家都「必須遠在情況尚未明朗之前,就做出非常重要且影響深遠的決定」,作者倡導,如何讓大眾(在面對瘟疫前)更信任專家?很可能是需要讓大眾理解科學的原理。愈多人理解科學,招搖撞騙的術士或是政治狂言就愈起不了作用。

作者提醒,真誠溝通的專家,聽者可以感受到真誠跟道理。

道理對了,專家態度若高傲,會讓人聽不下去。

本書精彩豐富,談全球化,也談都市化;談危機,也談契機,談病,也談人。

標題的提問,你的答案是愈來愈無力,還是在各個面向,舉世愈來愈有本事因應瘟疫?

這個答案,因國家而異,因當政者而異,《後疫情效應》一書,給了詳解,也提出重要的反思跟呼籲。

提升你國際視野的《後疫情效應》: https://bookzone.pros.is/3bzag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