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深度工作力》就是時間管理的最佳心法書 │ 楊斯棓醫師



你的目標是抓蜻蜓,卻常常在揮蒼蠅?


某個上班日的早上十點半,你打開gmail下載一份C型肝炎最新治療指引的PDF檔打算好好研讀,忽然你被購物網站寄來那封主旨寫著:「瘋狂一夏大夏拚」的廣告信件吸引,於是你盤算著要不要把家中佈滿灰塵的老舊電風扇換成Dyson冷暖循環扇,然後你的魂魄又跟著點開的信用卡優惠網頁飄然而去,你開始盤算刷哪張卡最划算,欸,滿萬送一千五那張卡你沒辦,乾脆再查一下最近的分行在哪裡,中午偷空去辦好了,咻,十二點整,正事沒做好先不提,循環扇也沒買成。

「不行不行,剩下的時間要好好把握,下午一定要振作。」你自我喊話。

下午你偷滑了十次臉書(你就是捨不得關閉通知),換淨水器濾心的師傅耽擱你十幾分鐘,你重新進入效率良好的工作狀態又花了二十分鐘,好不容易正事做的正順手,宅急便大哥也恰巧送來同事團購的福義軒福椒蘇打餅,這次輪到你去拆箱,等你分配好,大夥也準備要下班了。

你想說今天到底在幹嘛,對自己的工作進度有點懊惱,回家後覺得身心俱疲,先躺在懶骨頭上看個電視好了,從政論節目歇斯底里的反年改大叔、衛視電影台的周星馳、HBO的羅素克洛,每一台你都看了十幾分鐘,最後你轉到蓬萊仙山,沒五分鐘關了電視,一個小時又過去了,筋疲力盡,你準備上床睡覺。

準備上床時你忍不住撥弄你的iphone,朋友在臉書上分享寶島叫賣哥的現場拍賣,真有意思,海鮮古玩、遙控飛機,無所不賣,叫賣哥的口條一流,連咒罵觀眾「汝烏白喊(用很低的價格追價,不入流的意思),不驚電插落會爆炸」也讓你笑得合不攏嘴,於是到凌晨一點你因為發現臉書上的新大陸而還沒睡,可以想見你這哥倫布明天精神狀態大概如酒醉。

假如你恰巧曾這麼把一天給揮霍,放大一百倍,也就是一年中的一百天你都這麼過,這有多可怕?你做了許多淺薄工作(你在臉書上點了許多讚,回了許多表情符號,但沒有創造多少新價值),你幾乎可以被控訴刻意遺忘深度工作(deep work)的價值。


不遲到是成功的起點


「遲到跟準時的人有什麼不一樣?」我的臉友ESOR(四本暢銷書作家)在他的時間管理課堂上,對大家提問。

我自己的習慣是,如果ESOR的課九點半開始,那我九點十分前要抵達台北的教室,大約九點前我得抵達台北車站,也就是我得坐八點從台中出發的高鐵,再回推,那從我家大約最慢七點十五得搭上計程車,不塞車的情況下,七點四十前可以抵達高鐵站,還可以在車上用APP訂摩斯早餐,抵達高鐵站後可以悠哉悠哉的取餐後再上車,只要我前一天把行李打包好,那我七點起床都還來的及。

上述這段以終為始(先瞭解目標,才能往正確的方向前進)的安排,如果據此拿來寫一篇推薦序、寫一本書、主持一場工作坊甚至安排一整年計畫,同樣適用。


深度工作=運籌帷幄


史蒂芬柯維把時間分成四個象限,呼籲人們多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我認為這「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正是跟深度工作一詞遙相呼應。

卓然有成的人,都是特別切出一段時間,完成深度工作,深度工作的特性是:這段時間你居絕對主導權,你排定好,無人可打擾你搶你時間搶你眼球,你專心鑽研「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如果反過來已經是緊急又重要,這代表已經是別人主導時間,別人來追殺你了,這種時候通常只能把事情做個七八成好,想要超群拔尖,就要主動預留能深度工作的時間。

書中舉精神醫學泰斗榮格每天在吃完早餐後,有整整兩個小時不被打擾專事寫作;康德也是如此,每天凌晨五點到七點、早上十一到十二點,也是他「深度工作」的時間,村上春樹則是清晨五點到十一點;富蘭克林則是早上八點到十一點、下午兩點到六點。

我臉友ESOR的深度工作時間則是早上五點到七點,這個時候,他的家人都還在夢鄉,他可以專心書寫,雕琢網誌。


過度連線=虛擲人生


除了深度工作,本書最重要的提醒告誡我們:「莫過度連線」。

過度連線讓我們被迫關注太多其實一點都不重要的事情,除了消耗我們精力,毫無益處。

時間是最稀缺又公平的資源,我們生來或許金錢存摺從零開始,富二代生來從數億到數百億起跳,但時間存摺相對公平,我們如何善用時間「深度工作」,將決定我們人生下半場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