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7日 星期三

有沒有可能我們把謠言當福音,轉傳不疲,還深信不疑 ?│ 楊斯棓




若你有在關注國際新聞,或許對劍橋分析公司會有點印象。先講結論,曾翻攪多國政局、選情的它,已在二零一八年倒閉。


劍橋分析公司到底是怎麼冒出來的呢?那得先從英國的SCL集團公司講起,SCL是Strategic Communication Laboratories的縮寫,意思是戰略溝通實驗室,主要幫軍方在世界各地打心理戰與發揮影響力。本書作者克里斯多福·懷利曾任劍橋分析公司研究總監,他到任後翻讀公司的舊報告發現:「(公司)在東歐幫北約宣傳反俄思想;在拉丁美洲幫某個軍方客戶反毒,用假新聞騙種植古柯的農民跟毒梟反目成仇。」

這間公司從煉成到熔毀,不超過五年,原因是「涉嫌未經許可獲取了約五千萬名臉書用戶的個人數據,並運用這些個人數據,基於數據挖掘得出的心理和人格特徵為二零一六年美國總統選舉制定有針對性的政治活動。」

作者以吹哨者之姿向《衛報》曝光了劍橋分析公司幕後操作的文件,也赴英國國會作證。此舉導致客戶和供應商大量流失,興訟不斷,二零一八年五月二日宣布停止營運,並在美、英兩國相繼申請破產,目前連上其網站 https://cambridgeanalytica.org/,首頁可以看到其成員陣容之堅強,但若繼續點選網站細部內容,則會荒謬可笑的連到販售勃起障礙藥物的購物頁面。


如果我知道你按了哪三百個粉絲團「讚」,我可能比你老婆更了解你


作者引述二零一五年的一則研究發現,電腦模型可以用人們對特定臉書內容的按讚準確預測其行為。「這個模型只要蒐集你的十個「讚」,預測你行為時就比你的同事更準;如果有一百五十個「讚」,就比你家人更準;有三百個「讚」,就比你配偶更了解你。」

如果我得以監測他人,我發現某一百個人平常會收看外媒頭條,沒有獨鍾哪一間媒體,我若投放謠言到他們臉書上(以贊助手段讓某則貼文出現在其臉書上),可能較難奏效,但我若在那些不辨來源,樂在內容早被證偽的發文按讚的人當中挑一百人,對他們投放謠言,譬如說「每天喝一萬cc的水,終身防癌」,他們很可能深信不疑,甚至樂於轉傳,把散播謠言當作傳福音,深信自己正在做好事。


政治野心份子若利用其中機巧,將嚴重翻攪社會


如果監測方在臉書上投放一則影片,六十秒的內容中,政治人物瘋狂的聲嘶力竭,狂開支票,把種種匪夷所思的建設都聲稱將要在他意圖統轄的城市迅速完成,監測方得知哪些人按讚,繼續針對這些人投放左右他們情緒或判斷能力的內容,若然,干預選舉結果,絕非難事。

若然,人們以為自己隨機看到的一則則臉書其實都是被挑選、設計過的,都將是有心人準備以同情共感的外皮,擾動心神的內容,不必劫取掠奪,人們就甘心奉上選票。人們會以為是「有人也這麼覺得」而把自己投射到某個「我們」的一份子,卻沒注意到那則臉書一角淡色的贊助字樣,甚至就算看到了贊助字樣,也選擇忽略。

我若是某城市的殷實小販,擔心下一代無法在家鄉覓職,我在某些新聞按讚的軌跡,很可能因為我玩了某些小遊戲(接受玩遊戲的同時,等於承諾交出自己的網路軌跡)而一次曝光,於是監測方順理成章的掌握我正是屬於「擔心自己下一代仍無法在家鄉找到工作」的中年人,監測方只要投放一些跟我下一代年紀相仿者,淚眼汪汪的談著自己飄落他鄉,我就會不由自主地同仇敵愾,把自己與友人的敵我線畫得涇渭分明。跟我同情共感的,就是同國的,只要質疑此論述,就不是自己人,我再也不相信非自己人提供的任何客觀證據,我只相信我想相信的。

這還不夠可怕嗎?


每個人都變成了一座礦脈,每個人的注意力可以被開採換錢


作者分析:「進入網路時代之後,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一座礦脈,我們的行為、注意力、身分都可以開採換錢。」

販售彩券的商人,若透過購買不肖業者手上掌握的用戶軌跡,得知社會上哪二十%的人最喜歡點選一夕致富相關文章,然後不斷投放「包牌勝率更大」的廣告給他們,他們的荷包乾癟速度,已可預見。

民眾盲目而愚蠢


民眾是盲目而愚蠢的,往往前一秒才喊著政府管太多,下一秒又喊著政府都不管。

作者提醒,我們不該放任科技公司不受約束,他把監理的概念比喻成馬路上的減速丘,這可以保護新科技與新網路生態系的用路安全,絕不能坐視毫無約束的狂飆行為。

災難發生後,如果我們懂得反省檢討,進而催生適度約束的法規,或許眾人得以免於頻繁受災難蹂躪。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災難反省史


人類的歷史,不正是一部災難反省史?我們若深刻反省與思考,就能稍有餘裕的面對下一次的考驗。

西元六十四年,羅馬大火後,尼祿規定了房高街寬與公共給水標準。

臉書社群平台直播槍擊或劍橋分析公司過往的行徑,也像一把野火,已燃燒良久。誠如作者所說,我們要模仿過往大火給先民的教訓,制定規章,約束乖張者的行為,以保障最大多數人的福祉。

正如作者疾呼:「在現實中,我們不會讓人們同意走進那些電線故障或沒有逃生出口的建築物。」

臉書上的小遊戲或誘騙我們點進去的「這是你嗎」影片,都是一棟棟有嚴重公安問題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可能因此竊取我們的帳號密碼,或者竊錄我們的足跡,遂行己慾。

我們不該只處於守勢一味戒慎恐懼,我們需要有法可依。

本文原標題為:《心智操控》一書細究劍橋分析公司的煉成與熔毀,為《心智操控》一書的推薦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