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東華大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東華大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甜蜜點行銷》

  作者:東華大學  邱博奎



  上台報告已經成為現在課堂上的趨勢,尤其是文學院的更是無法避免,很高興能因緣際會聽到這場演講。既然這是自我心得,就由我自已開始。



  以前的課堂報告,我的觀察絕大多數的同學都著重於如何做好簡報,完全乎略上台講這個環節,因此這場演講我學到的第一件事:簡報(編按:指的應是投影片)只佔整體報告(演講)的30%,剩下就是台上的事了。



表達為王,道具輔助
  


  以往當我完成ppt後,會反覆的一直看每張投影片,並在腦海中試著講解一次(建議乾脆打在備忘稿內練基本功,等累積豐富經驗後,這個動作就不需要了)。也因為如此,我發現重點在於表達而非投影片。投影片只是輔助的角色,傳達一些如像、圖或足以證明自己論點的影像,目的在讓聽眾印象更加深刻。對我來說投影片扮演著提醒我這邊要講什麼內容的角色,所以往往只打關鍵字,字少觀眾的注意力也愈可能集中在講者身上。但在腦海中演練還不夠,要確實的表達出來才能知道自己的弱點,進而加以修正。



  所以我從這場演講學到的第二點是:上台不只單是傳達知識(有效、含金量的概念),還要夠生動(有效的前提下,講的有趣)。


沒有互動,無聊想睡



  觀眾睡著,演講者要一半責任。即使是一位博學多聞的大師站在台上,演講內容不生動,說話沒有表情,和觀眾沒有互動,我想大多數的人還是會覺得無聊,甚至想睡。那要如何做到演講內容生動活潑,與台下觀眾互動良好?我認為這不是一朝一夕可成,廣泛閱讀我想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到與觀眾之間的key words開啟觀眾想聽你繼續說下去的開關,有沒有料馬上便見真章。接下來是幽默感,我覺得幽默感的培養與聯想、反應有關。聯想也可以歸類到閱讀,讀的越多,可以連結的越多。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而反應我認為要從經驗去累積,講的場子越多,經驗越豐富,更能臨危不亂的回應台下的情緒,反應等。



  然而簡報做好,上台前的演練也做好了,接下來就是改進。但在改進之前這場演講讓我學到的第三件事:演講結束後,你想讓聽眾帶什麼東西回家?



甜蜜點出擊



  除了上台的報告與適時的投影片輔助下,能更精進的地方我想是「讓聽眾留下記憶點」,讓他們記住你想傳達的訊息,出了門後進而分享給更多人,畢竟現在是網路的時代,分享有時候只需要一根手指。所以為此,楊醫師讓我們在課堂上練習,簡單的第一步,把一句話縮寫。第二步,轉換成圖像。這兩個步驟可以幫助講者藉由這些濃縮的內容來喚醒記憶,聽者則增加記憶,也更容易從圖像提取。



  最後給我自己一個小整理,如果現階段我要更進步必須努力的方向。



  一、除了閱讀還是閱讀

  二、練習18分鐘法則,而且要有有趣,高潮,嚴肅的部分

  三、加入分類法則,與聽眾有關,與自己態度有關,與演講內容有關



有效表達,平時奠基



  這些就是我現在整理我現階段可以馬上執行的項目。最後我突然覺得,演講無所不在,只要開口講話就當作是練習如何有邏輯、幽默的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想法。如果平常講話就沒什麼節奏和吸引力,我想在台上也是如此,當然如果每天開口都想著這件事會很累,如果未來的目標是一位專業的Speaker的話,我想這樣的練習是必需的,我也會漸漸把這樣的練習融入我現在的生活中,嘗試著用新的方式說話。最後用一句話總結這次活動的心得。「把上台當一回事,我想聽眾也會把我當一回事。」
  
  編按,我的老師楊田林也說:「老師認真,學生就當真」,意即:「講者認真,學生就當真」,本文作者博奎真是悟性奇高。也善用「三」當歸納。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關上大門,震撼觀眾》

  作者:東華大學第一屆「青翼獎」得主蔡久喬



  第一次知道楊醫生,是在與黃同慶老師的聊天過程中,談到了我正在念的環境教育研究所,黃老師問我環境教育是什麼,我要怎麼說服他人應該要重視環境教育,當時的我搬出了那些學術理論很政治正確的言論,最後黃老師告訴我,去網路上看看「楊斯棓」醫生的TED演講吧,那才是真正能感動人的環境教育。於是,我開啟了對於遊說者新的視野,沒有複雜的理論ppt,生動的講述法,幽默的風格,老師的網路演講再再震撼著我,而最重要的是,我感受到老師正在用自己的生命氣度在影響著台下每一個觀眾。



  這次終於有榮幸可以親自現場聽到醫生演講,我排除萬難都希望可以目睹風采與學習。



  我想從下列三個點來談學習的心得:


不是喊爽,指引方向


  老師在一進教室準備好開始演講時,就說不要再等遲到的同學,因為「浪費別人時間是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是慢性自殺」。我當場嚇了一跳,沒想到老師一到現場就義正嚴詞的點出了大學生的上課困境,直接關上大門,給觀眾一個震撼彈。以前認為演講要創造快樂的高峰經驗,老師卻給大家當頭棒喝,用標語引起大家的反思,而我也感受到講者對於大家細膩的觀察與用心,希望大家更好才說出這樣的話。




多重感官,加深學習  




  這場簡報課不只是單純的聽講,老師結合了許多活動,包過分組、喊口號、做名牌、問答、畫畫等形式,在課程中變換不同的學習模式。老師說要運用多感的學習,就是最好的學習。看見老師流暢的教學,並在檔案內容放入許多有趣並與課程內容連結的圖片,「暖身、暖心、暖腦」的互動成果,確實讓我感受到「出其不意」的驚喜。更讓我深刻的是老師喜歡與學生互動,並且不否定學生的回應,更深入的引導學生並鼓勵學生回答,在互動過程中給予回饋,老師專注聆聽每一位回應這的神情,都讓我們感受到您的用心。



生命經驗,親驗說服




  老師放著很多人模仿連勝文動作的圖片,點出了台灣人民總在他人的批評後以安全的方式去評論,卻提不出真正的見解。聽了老師的演講,可以感受到老師的勇氣與故事,勇敢說出好的與不好的,並看到老師馬上在投影片融入到巴西參加TED GLOBLE的照片,發現老師不只是重複講著一樣的報告,而是融入新知與生命經驗,而那些生命故事,著實讓我看見了榜樣。



  老師總會在檔案中一個段落問:這堂課,你記得什麼?我想我記得的是,老師生動真誠與學員互動的身影,還有讓我警惕自己,絕對不做一個浪費他人時間與自己時間的講者,並試著找到自己的風格用生命影響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