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要求聽眾/學員寫心得,有什麼用?

我自己有非常豐沛的蒐集各式心得的經驗,手上至少有上千份別人回饋給我的心得,我將告訴你,聽眾在一場講座或課堂之後,會怎麼寫心得,而這些心得,有什麼用?

不懂個中三昧的人,會以為心得不過是學員吹捧講師的載具爾爾,這種觀察叫:管窺蠡測,匹婦之見。

先說我蒐集到的心得,包括哪些面向:




一、 現場白描


這部分的心得比較像是學員把自己當一顆鏡頭,忠實記錄當天現場發生何事,譬如幾點就有人張羅簽到,瞥見廠商架設備,擺餐點,講者如何口沫橫飛,學員如何互動等等。如果你的文筆沒有特別出眾,老跟別人所見略同,這沒什麼不好,當你還沒有什麼寫心得的經驗時,白描就是練習寫心得的第一步。

這部分的心得可以讓主辦單位得知,流程有沒有run的順?有沒有出紕漏?有沒有怠慢學員的地方?




二、 現場有感


這種心得比較像是針對活動內容有所觸動,譬如說你對報到時被要求:「統計教室內有多少個俄羅斯娃娃」覺得很震撼,對自己只用眼睛一瞥速速寫下的答案後來竟然跟真正的答案相差太多而深感懊惱,開始檢討自己思考盲點何在,可能是:別人根本沒有說不行翻動俄羅斯娃娃,自己卻自我設限不動手找答案。懊惱之於,自己沉澱出新的人生準則:要更勇於嘗試面對新事物,不要只想打安全牌、順手球,遇事龜縮在後,總是觀望別人衝鋒,別人先馳得點則艷羨不已,別人跌了個狗吃屎就訕笑之,結果自己是永世魯蛇命。

這部份心得可以讓主辦單位評估課程的廣度、深度,有沒有激起學員共鳴,觸動學員思考?




三、 懇切建議


這部分比較像是活動結束後,自己設想哪個環節如果怎麼微調,可能會更好。譬如說我報名某講堂當學生,該講堂的老師人很好,甫報到,每位學員就送一本書,現場一百人,其實主辦單位就多支出了一百本書。我覺得可惜了這些資源,因為得之容易,學員就不會珍惜。書可以不必送的如此廉價,所以我捎給該講堂講者的心得就是:如果你課間有安排各種競賽或是有獎徵答,最後有十個得獎者,每個人都有十本書,這樣花的錢雖然一樣,蝴蝶效益卻大的多。

這部分的心得可以讓講者跟主辦單位思考,有沒有哪些環節必須改變,追求這課堂效益的極大化。

當然,後續就會連帶幾個問題:
心得需要設定時限繳交嗎?
心得需要規定統一格式嗎?
心得需要給學員禮物/稿酬嗎?

我們下一篇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