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如何檢討一場講座/工作坊內容?

如果你有心想在下一次的講座/工作坊愈做愈好,檢討對你來說就是很嚴峻急迫的工作,如果你在二十四小時完成檢討,效率最高,如果多拖過三天,大概就沒什麼機會再校正了,因為能給你意見的人,大概也忘的差不多了。

助教之眼


有些講座/工作坊有安排前期學員或者是專職助教列席,他們就是講師的千手千眼,可以觀察每一個小組的團隊動力,誰興趣缺缺,誰實作時沒跟上,誰情緒不佳,誰手機頻頻震動,誰有突發狀況等。每一堂課的問題,他們盡收眼底。

如果有類似安排,建議一位助教陪伴一組學員,不要一位來回踱步巡視兩組做做樣子。既然要玩真的,就要請助教全日參與,不要打假球做半套,要當作在打仗,不能把自己當作在社交場合。教室、講堂是一個必須嚴正看待的場所,可以輕鬆,不能隨便。

觀察員之眼


有預算可編列經費的話,我建議請一到兩位不用擔行政、教學責任的觀察員列席。

觀察員背景建議找參加過若干成人教育活動者,因為他才不會動不動大驚小怪,不容易聚精會神觀察書寫。有書寫網誌的能力跟習慣者尤佳,這表示他平常就練就觀察力跟一隻快筆,也確實較能針對行政、教學、學員態度提出恰如其分的針砭內容。

過去委請心理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有醫療背景者列席觀察員合作都非常愉快。他們觀察學員時異常敏銳,可能跟平常協助病人的經驗有關,洞察能力格外好,都能發現學員未脫口的問題或問題背後的問題。


張太郎攝


講師之眼


講師檢討自己的部份,姑且可以用兩大方向來檢討:lecture和實作。

Lecture的部份可以根據學員的反應回想,哪些內容啟發性不高,學員用撲克臉回應;通常學員驚聲尖叫的可能也不是什麼好課(可能激勵過頭),或許能讓學員微微頷首是一個指標,這表示學員心滿意足認同您的闡述。

若有實作部份,講師應該預設標準,評估自己的教材單位時間內有多少學員完成實作作品,先求有,再求好。如果你預設這一段應該有八成的人上傳作品成功,可是只有四成成功,這可能是你引導的部份做的不好,或給的組套工具可以再優化,必須認清目前給學員的組套確實不夠好上手。

一旦有學員開始上傳作品,上傳的數量跟品質,對未上傳者就是一種強大的鯰魚效應,這不需要講師助教拿麥克風催,無形壓力自然會落在未上傳者身上,逼他加快腳步完成作品。

學員之眼


如果學員願意反芻,其實檢討一場講座/工作坊內容,最珍貴的,是高比例繳交的學員心得。我個人習慣以心得繳交率看待一場講座或工作坊。

滿意度列表只是勾一勾,心得是學員願意跟你交心,是一份全面性的反芻。心得裡面或許有抱怨,但解決一個麻煩背後往往有金礦。除非那種抱怨too personal,否則逐步解決學員抱怨,就是培養開課單位強大競爭力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