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工作坊學員對我的提問。
已經想到該換位思考,你很厲害。
我用三個面向來談:
沒有基礎,如何換位?
你受邀跟ooo的員工講創意,如果你完全不做功課,試問如何換位?換位思考的前提是:我了解你們(說不定我套上你們制服招呼客人時,你們還分不清楚我是臨時套上還是來兩年的員工),因為了解你們,我知道你們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
愈了解,就愈能成功換位思考,找到盲點。試問市面上跟該企業相關的書,你都看過了嗎?你有沒有親自到他的門市消費過?找不到想找的東西時,有沒有人主動幫你?多幾次消費經驗你可以觀察,ooo的員工是不是做事有要領,還是老是慌慌張張,只會回答:「架上沒了就沒了」。了解他們、認識他們,是換位的第一步。
再舉個極端點的例子,如果你受邀跟一群(真)貴婦演講,無論你的主題為何,你所舉的例子可以從一些知名品牌當切入點,譬如可以用某隱身巷弄餐廳的無菜單料理談更年期婦女的營養照顧,從美國運通黑卡(Centurion)切入講資產與負債,由瑞典品牌海斯騰床具(Hastens)切入講失眠,以瑞士品牌Jura談咖啡因對人體的影響。
從他們有興趣的品牌切入的好處是,他們可能比較願意繼續聽你說。
既有橋梁,為何不用?
有一些場合邀您演講的人,可能熟悉出席者的樣貌,那為何你不善用這個橋梁?你捨不得花兩個小時走這座橋,最後你付出的代價將遠遠大於這兩個小時,才到的了那座山(甚至還到不了)。
假設有一位台南二中的老師邀你跟台南二中的學生演講,你就算沒空跟這些學生先聊聊,至少也能從老師口中得知這些學生的調性為何?適合哪些類型的教學法?
有時候遇到的橋樑不是真橋樑,只是他剛好擔這個聯繫工作,既然你判斷出他其實也不瞭解你即將接觸的聽眾,那就要自己去找出真橋樑何在。
如果你必須跟一群老人家演講,你可以事先跟當地里長或負責這個地方居家護理的護理師聊聊,掌握一下當地老人家退休前的背景,看是農漁民還是軍公教,如果是農民,可以聊聊二十四節氣或農民曆最後相生相剋圖,舉例譬喻多用他們熟悉的事物,讓人家不認為你是都市聳、天龍人,他們才願意對你敞開心扉,跟你對話。
善用網路,有效溝通!
其實,你更該善用網路時代的優勢,你的聽眾完全不使用LINE、FB、電郵的機率應該很低(他們至少該熟悉其中一種),如果他們都不愛用,我想他們就不該是你的target audience。
事先把他們拉到同一個群組內,在正式對他們演講/授課前,先鼓勵他們釋出心中的疑慮,早一步先解決較簡單的問題。
然後在群組間可以拋各種問題給學員(從是非題到一篇文章,甚至是十篇文章),設定截止日期,看他們的完成度跟作答水準如何,他們當中較積極者,自然會發揮鯰魚效應,讓大家動起來。
總結來說,講者要善於:借力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