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放棄做決策,就是放棄把明天過得更好的權利 │ 《人生路引》作者楊斯棓醫師




很多人以為位居要津者才需要做決策,其實,社會上每一個人,無論在工作或生活上,隨時都在做決策。

小決策做對,明天就會過得比今天好。

很多重要決策都做對了,那未來就會比現在好。

反之,亦成立。

一位女士,雙十年華時和一位醫生結婚,胼手胝足開立診所,生養三個小孩,年紀相仿。註冊私立小學,望子龍鳳。要撐起這樣的家庭,她一天要做出的決策,多如螻蟻,足以耗盡她的精神,讓她隨時煩躁抓狂。

早上她可能要煩惱得準備什麼早餐,載孩子半小時路程上萬一遇到馬路整修要改走哪條路?要不要安排補習?晚上幾點垃圾車會來?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其實她做的早餐,一點都不好吃,她覺得自己做的很辛苦,端上桌的卻是沒炸熟的立大雞塊,咬開還有一點細碎冰塊。

有時她累到懶得做早餐,叫小孩連喝數天嘉南羊乳,小孩喝到快吐,後來舉手投降,放棄訂購。不是嘉南羊乳不好,是沒辦法每天把羊奶當全餐喝到飽。

上學這條路,對私立小學生來說很尷尬,通常只有三個選擇,一是校車,二是計程車,三是家長接送。

如果校車路線沒經過,覺得計程車太貴或不安全,通常只剩下家長接送這個選擇。

在車上的相處時光,家長精神上、體力上如果沒有足夠的餘裕營造一個陪伴小孩說話的環境,那這趟只能稱之為「接送」,絕對稱不上「家長接送」。

送完小孩上學,醫生娘又要煩惱今年診所的流感疫苗怎麼叫貨,去年一堆登記說要來打針的民眾,有的爽約不來,電話也找不到人,最後報廢一堆疫苗,錢沒賺到,只累積了疲勞。

上述之例,主角其實沒弄清楚每一個痛點真正的問題是什麼。遇事往往都用直覺反射處理,沒有釐清根本問題。

舉例來說,其中的接送問題再往上溯源,根本不是接送問題,而是小孩能(輕鬆的)準時到校的問題,釐清問題後,答案昭然若揭。選讀離家近而辦學卓著的公立學校,或者搬家,搬到私立學校附近,然後走路上學。

搬家?你以為這是天方夜譚嗎?不,真有其例。

嘉義縣番路鄉的廖銘寄和鍾淑家果農夫婦,幾十年前,「為了讓孩子免於遭受通車之苦,多點時間專心唸書」,從鄉下搬家到嘉義市區,父母自己通車種田。

這對父母決策品質如此之高,一對子女幾十年後果然都成了頂尖的皮膚科、病理科醫師。

同理,上述垃圾車幾點來的問題,溯源之後,應該是怎麼處理掉垃圾的問題,這時的解法,就應該是搬到有垃圾子車的社區型別墅或者是大樓,而不是誰要去等或幾點去等垃圾車的問題。

上述媽媽得準備什麼早餐的問題,辨析之後,應該是小朋友如何果腹的問題,這時的解法,有可能是提早十五分鐘帶小孩到學校,吃福利社的餐點,或是訓練小朋友前一天晚上在冰箱選好包子或饅頭,隔天學著自己蒸,又或者,全家提早半小時,到學校對面的簡餐店,共享早餐。

《BCG頂尖顧問最強決策模型》建議要跟《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一起看。

《思考的藝術》點出五十二個思考錯誤,《行為的藝術》羅列五十二個行為偏誤,而《BCG頂尖顧問最強決策模型》文筆暢達的說明讓人思路清晰、戰勝風險,明智抉擇的十二種策略,以面對真正的問題。

台灣只有三成糖尿病患接受正規治療,七成患者腦袋裡都有各式各樣的偏誤,譬如他們當中有人認為「我朋友得糖尿病後吃苦瓜,血糖有比較穩定」,就錯以為吃苦瓜得以血糖控制良好。如此,預後當然令人搖頭。

最後,我再語重心長地分享書中提到的「鄧寧-克魯格效應」,意思是欠缺技能的人,往往高估自己技能。

如果是高中生跟女友吹噓自己數學很厲害,收到大考成績單後,牛皮吹破便罷,但上述效應若普遍發生在老人家的駕駛能力上呢?

日本警察白皮書十五年前就統計,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認為老人家開車很危險,但老人家自己怎麼想?百分之八十五的老人家表示:「不考慮交回駕駛執照。」

我如何說服家母放棄開車呢?我告訴她若自己車禍變罷,若害一個二十歲年輕人受傷,影響人家一輩子,那於心何忍,家母此時意志已動搖,我加碼,幫她下載app,後面綁定我的信用卡,計程車坐到飽,她就此順勢甘願放棄駕駛。

你以為我很孝順?其實我只是做了一個笑而不順的決策。

我提供一份每個月我負擔的起的交通費,換得不用接到家母在馬路上闖禍的電話(更不用因此跑法院、醫院),其實,不只划算,我賺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