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推薦周育如老師《12堂打造孩子的課業力》 │ 《人生路引》作者楊斯棓醫師



1891年7月4日,美國人Luther Cary在法國巴黎的百米田徑賽跑了10.8秒的成績,是當時的世界紀錄。

1912年7月6日,美國人Donald Lippincott在瑞典跑出了10.6秒的成績。

1968年6月20日,好幾位選手都創下小於10秒的紀錄。

目前百米世界紀錄保持人是牙買加人Usain Bolt於2009年8月16日所創下的9.58秒。

上述幾段話,你嗅到了什麼?

你可能會發現,你得更優秀,才能立碑。

又或者,也許你發現,人們互相觀摩好的學習方法、練習技巧,而大家都一起進步了。


家長的分數煩惱


孩子第一次寫作業的年齡愈來愈早,只要開始有作業,就有老師的批閱,這似乎是家長開始得為分數傷腦筋的起點。

或許家長會想:到底一天要陪伴子女多少時間?到底要盯多緊?

時間再拉長來看,真正的問題或許是:到底要陪伴他/她到幾歲?

如果正面看待這個問題或許可以解讀為:我要花幾年把子女變成獨立自主的個體?

如果你的教育無法讓他成為為自己負責的個體,那可能他到四、五十幾歲了,連洗牙都還要你陪,甚至不願找工作,就賴在家裡,想要零錢買菸酒就對你拳打腳踢,你可敢想像那種驚心畫面?

這是都市傳說嗎?非也,身邊跟報端都常耳聞。


神奇的成績公式


同一個班級裡面的兩個同學,成績如果有別,我用一個公式來概括解釋:

成績=智商*讀書環境*讀書方法*讀書動機*(自欺欺人違反規定的步數)

如果用括弧內提到的各種歪路去提升一時成績,你我都知是自欺欺人,本文就不討論這部分。

關於智商,你如果抱持固定型思維,認定無法改變生來命定,其實近來許多研究並不支持這種論述。

最頂尖跟先天不足的極少數人我們姑且不論,對大多數人來說,關於智商,我們應該要用「成長型思維」看待,也就是說,如果改變其他三者(讀書方法、讀書動機、讀書環境),因而成績變好,獲得肯定,於是我們有勇氣挑戰更困難的問題,智商是會提高的。

做個小結,我的持論是:讀書環境、讀書方法、讀書動機都能改變,都很有機會愈變愈好!


什麼是好的讀書環境?


接著談讀書環境,其實並不一定家境相對較不優渥的人,就沒辦法提供好的讀書環境。

讀書環境甚至可以說無關地段、建商品牌、所屬樓層、房子坪數、房間大小、裝潢價格等。

讀書環境的關鍵三點是:讀書的空間不被他人隨時破門而入、唸書時光線充足、房間內外無太大環境噪音。

反過來說,有些家長本來就有習慣不知所謂的闖入子女房間,或者本身好客,家裡常有親友造訪,一遇訪客,不管小孩在幹嘛,往往硬叫出房門打招呼,讓他本可支配的時間變得支離破碎。你聽過專心的狀態若被打斷,還要二十三分鐘左右才能恢復原本的狀態嗎?讀書或寫作業的效率一個晚上若被打斷三次,等於浪費一小時,這一小時本來可以讀書、睡覺或做其他想做的事。

幫孩子創造一個不被打擾的環境,是家長的責任。這和教導孩子有禮貌並不衝突。順著先前提到的情境再補充:如果晚上七點半到八點半是孩子既定的其中一段讀書時間,這時就不要因為客人上門而打亂他的作息。如果八點半到八點四十是他的休息時間,離開房門上廁所時巧遇客人,這時教導他跟客人應對進退,我認為是家庭教育的一環。


好的讀書方法複利驚人


一般泛指的讀書方法至少包括攻克各科的讀書方法以及時間管理、考試技巧等面向。

偶然間我得知一些朋友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抱持極正確的讀書方法,因此事半功倍,很有「要領」,他們也不藏私地跟我分享是觀摩兄長或是任教職的父母從小培養,也有一些人是自己讀了談讀書方法的書而若有所悟,甚至更厲害的說他覺得這麼做比較好,沒有外因改變他(也許天賦異稟,也許仍有外因而不自知)。

這類人一路唸書多屬於持盈保泰型,不容易「掉隊」,他們擅長持續修正自己的讀書方法,不好的讀書方法一發現就丟棄,有更好的讀書方法就修正原本的以讓自己可以處理更大量的信息,所以隨著年紀增長,他們可以勝任更困難的工作。

線上課程中,周育如老師強調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台大醫學系畢業的王介立醫師在粉專上分享讀書技巧時,也特別強調閱讀課本,引用王醫師的發文:「當年高二下學期,我下定決定要開始準備大學聯考,我的方法,是拿出A4紙,然後從高一的課本開始,一頁一頁地,把課本上我覺得應該要記住的東西,全部自己手抄在紙上,抄的密密麻麻,正反兩面都有。每一科我都這樣做,包括看似無文字內容的數學課本。A4紙就摺成4摺,平常就帶在身上,隨時隨地都拿出來唸。比如排隊進操場升旗時,手裡就拿著小抄。我只抄課本,完全不看參考書。」

從周老師的提醒跟王醫師的讀書方法,你萃取到什麼?課本的角色,是不是比你想像的還重要?他是不是比你還踏實?是不是時間管理做得比你好,珍惜每分每秒?

王醫師的讀書方法,一直可以應用到難度愈來愈高的醫師國考、內科專科醫師考試、腎臟專科醫師考試。

哈佛流病博士,畢業自台大醫學系的林聖軒副教授,他當年是前幾名考進台大醫學系,其夫人和舍妹是摯友,有一次我請大家吃飯,我特別請問林副教授:「你是傳說中那種上課睡覺,下課打球,回家打電動,課本隨便翻一翻就考上台大醫學系的嗎?」

他的答案,讓我倒吸一口涼氣。

他跟我說他作息很固定,每天張開眼睛,除了吃飯跟洗澡,都在讀書。弄不懂的觀念,不放隔夜,當天盡量想辦法弄懂,三年如一日。

另一位畢業自台大醫學系的曹玉婷醫師提到的「配速」,也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我也是當面請教她而得知,得知她準備大學聯考前,根據科目有把握與否,比較有把握的科目,會用比較少的時間去準備,比較沒把握的科目,會用相對多的時間,最後考出來的分數整齊劃一(六科只有兩種分數88跟93),政治人物若聯合競選圖的是配票成功可以多上一席,當年的曹同學配分成功,最後考出來沒有弱科,科科都強,如願考上第一志願,現在已經是主治醫師。

一般人的讀書習慣,可能會喜歡的科目磨很久(因為過程很「舒服」),討厭的科目就傾向逃避(逃避雖可恥,也很「舒服」)。這樣考出來,討厭的科目可能分數奇慘,喜歡的科目,分數贏別人也不夠補。

我再舉一個極端例子,我有一個遠親,國小六年完全在打混(數學不紮實,國文一堆生字不會),因為他唸的小學程度大概在全國平均值,少子化所以一班大概二十人,他月考大概排第十名,但他的家長以「前十名」界定他,認為他「很不錯」。事實上,他出生那一年的人口大約有三十萬人,他小學畢業時,跟同年齡比,大概就是全國第十五萬名的表現(照周育如老師的觀察,學習效果有所落差者,並不知道自己座落何方,我的觀察,確實也是如此)。

結果上了國中,連國文對他都是障礙,英文程度更慘,念了三年都停在國中一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前的程度。每況愈下,不忍卒睹。

到現在他年紀有一把了,國英數的程度,大概不會超過一個頂尖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可想而知,很多工作,他都無法勝任,光媒體識讀這一關,他就過不了。

周老師課程中亦提到畫重點的技巧,譬如一段只能畫一句,學生在閱讀過程就會思考哪一句比其他句重要,最後應考前,有限的心力也比較容易集中在所畫重點上,考試成績反而好:反之,不得法的學生,整頁課本五彩繽紛都畫了線,重點卻像風箏斷了線,離我們很遙遠。

這讓我想到建中、陽明醫學系畢業的劉文勝醫師跟我分享過他的腎臟科醫師應考經驗。腎臟科醫師考試要考的範圍龐雜無比,劉醫師的做法是先攤開所有腎臟科教科書,把每一本教科書都提到的腎臟病(也就是交集的部分)都狠狠的K起來。這個道理,就是周老師所提方法的終極應用。


讀書動機至為關鍵


關於「動機」,我插播一則延伸閱讀:《「非典型」英文學習之路讓我明白:再多作業考試補救教學,也比不上一個學習動機》
動機就如周老師所說無法一體適用。

有些小孩早慧,一心想脫貧,或脫離原生家庭的控制,很小的時候,思考就很超齡,寧可犧牲玩樂,也要讀書超車。

孩子年紀尚輕的時候,家長在孩子的學習動機上扮演較吃重的角色;但孩子年紀漸長,應該讓他知道動機乃操之在己,應學會自我激勵,自己做選擇,為人生負責。

台灣疫苗之父李慶雲醫師今年仙逝,舉國頂尖醫師紛紛發文致哀,每個人思念前輩的時候,同時也分享與李慶雲醫師互動的小故事。

我也來講一個李慶雲醫師的小故事。這個故事是少年李慶雲曾判斷自己對所學沒有興趣,缺乏讀書動機後,果斷放棄,進而一步步踏入醫學之門。

《兒科大師李慶雲:他的時代 他的故事》這本書記載著:「1946年3月,李慶雲報考省立台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4月8號放榜,成績在50名中,名列第21名。4月15日,李慶雲去省立台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報到,唸了一學期,才發現自己對功課沒多大興趣。戰後在等待復學時,同學從報紙上得到臺大招考先修班的消息,李慶雲以工業學校需要實習為藉口,向父親要了錢,跟同鄉十幾個同學一起跑到台北考試。大家相約坐上火車,到臺北後租一間旅社,住了一天,準備考試,結果只有他考上。」

最後他在醫學領域獲得巨大成就,或感染科醫學會頒發「醫療貢獻獎」,獲衛生署頒發「一等衛生獎章」,獲頒第八屆醫療奉獻獎的「特殊貢獻獎」。

李教授功績卓著,關鍵不就是年輕的李慶雲及早察覺自己在機械科已經沒有多少讀書動機,既然對成為醫師有興趣,那不妨奮力一搏!果敢換跑道的勇氣的人生意義,又遠遠大於在讀書技巧上的琢磨。

持志不懈,讀書有法,才能讀的快樂,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周育如老師的《12堂打造孩子的課業力》三個半小時的內容,循循善誘闡述學習動機與讀書方法。另外也有篇幅說明親子互動,父母角色該如何恰如其分的展現,老師也著墨不少。她還解釋了「為什麼要上學?」這個有趣的命題,過往我亦曾質疑「為什麼要上學?」,家母的答案只有一種:「小孩子就是要去學校不然要去哪裡?」

及長,我還是質疑上學好像是我們被粿印日夜拍打成紅龜粿的過程,教育體制似乎想要馴化我們,在周老師的課程中,我對「為什麼要上學?」有釋懷的感覺。(如果對這個問題想繼續深究的朋友,我推薦大江健三郎的作品《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我想無論是焦慮或胸有成竹的家長,掉隊或者身處領先群的學子,都能從《12堂打造孩子的課業力》各自得到不一樣的正面啟發。

你的小孩如果今天盯了一晚,功課如期完成,明天不盯,就丟三落四。那我非常推薦這堂課,孩子不偷雞摸狗,家長就不用淪為哨兵,一家人校正思維,家長不用打不是自己的仗,孩子清楚自己的角色,每天都是為自己出征的將軍。

請善用折扣碼:【yan200】

折扣金額:200元

使用期限:即日起-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