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冠軍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冠軍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不是細節,而是態度》

作者---師大公領系106級易旼



出乎意料,修練道場



  這是我第一次聽楊醫師的演講,原本以為,就是「聽」演講而已,但是卻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一場真正與聽眾互動進行的演講,甚至與其說是演講,反而更像是理想中的課堂,紮紮實實地練習並立即在過程中修正的課堂。






明辨是非,擇善固執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張照片,照片中是一架千瘡百孔的飛機,上頭插滿了箭,正當我滿腹疑問,楊醫師說起了一個故事,那是一架飛越亞馬遜叢林上空的飛機,當地的住民因為沒有看過飛機,自然而然便認為飛機是不知名的怪物,於是飛機成了眾矢之的。這張照片告訴我們的正是這一件事情。明辨是非之後,擇善固執而做的決定,並不一定需要得到什麼人的祝福,才能夠勇敢的堅持下去。我想這個故事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的鼓勵,但同時,應該也同樣是一個反思的契機。我們永遠可能是那架飛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把飛機當作靶心,毫不留情也毫無猶豫地射出箭的住民。我們容易陷入一個境地,經常只認識自己的視野裡看見的事情,卻沒有意識到這只是透過世界的其中一個鏡頭看出去的樣子,先進的想法以及前衛的看見,其實比比皆是。這是一架飛機教我的事,它勇敢地飛越了亞馬遜叢林的上空,即使自己已千瘡百孔。



老實備課,老實教學



  另外還有一句話在這堂課中也特別產生共鳴,那就是「要求自己的功力」。這一件事情,在一個常常溣為只做足「表面功夫」的年代,是一件最關鍵最重要而且最為可貴的事情。再精美的簡報製作、再詞藻華美的演講稿,也比不上充滿智慧的演講人,楊士比亞曰中有兩句話,「老實備課,老實教學」、「老師說一套做一套,學生馬上就知道」,這是真的。






  在這堂課的一開始,楊醫師放了一張邱吉爾先生的照片,也帶出了一個故事,有人問邱吉爾先生說,準備一場一小時的演講,要花多久時間,邱吉爾先生說,不必準備,立即就可以開始。又有人問那五分鐘的演講,要花多久時間,邱吉爾先生回答,要準備一個星期,最後還有人問,兩分鐘的演講,要花多久時間,邱吉爾先生說,他需要準備半個月。雖然楊醫師在提到這個故事時,強調的其實是愈短的演講,需要花愈多的時間準備,但是我想,這就是功夫,也就是「要求自己的功力」最重要的一環,也就是永遠都要做足準備,因應每一種類型的任務,讓自己永遠都準備好了,才會是真正的貨真價實。



  我認為這不是細節,而是做事的態度。把握每一個學習的過程,每一個修正的機會,那都是成長的契機,勇敢地回答,也勇於說出自己的看法與看見,下一次的課堂上,也許不再有鼓勵大家發言而得到的讚,但是永遠都會有屬於自己成長的足跡以及回饋,那就是生命中最好的鼓勵。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楊士比亞大肚魚》

  作者:國立成功大學文學博士/南臺副教授彭易璟

  有沒有一則楊士比亞說:「楊斯棓真心推介社會菁英,和楊斯棓吹噓人脈不同」?

  (編按:我強調,要真的跟某某人打過交道有交情,才能對外說是某某人朋友,否則就是吹噓人脈,想不到學員立刻拿來當寫心得的梗!)

   有沒有一則楊士比亞說:「老拿同一個梗(吹噓)說事,會讓人想躲起來」?

   有沒有一則楊士比亞說:「開放學生手機上網,易放難收」?

   有沒有一則楊士比亞說:「觀點 =\= Idea」?

   有沒有一則楊士比亞說:「笑容,就是那張A4的紙」?

   有沒有一則楊士比亞說:「放輕鬆,萬事一定會成功」?

  嚴謹密集如新兵訓練的創新教學培訓研習,一整天的課程上下來,對於「楊士比亞曰」的課程內容印象深刻。久久不曾遇見抄寫這檔事了,竟然在講者一聲令下,一群老學生回到小學時代,一字一句的聽寫起來。

  心下想著,有多久不曾經歷抄書寫字的聽寫情趣了?兒時燈下苦讀,兄姐濡沫,今日友朋相商,就是在課堂之上,不敢在書寫場上聽寫試作,沒想到一舉筆就成事。聽寫的心情,彷彿在世紀之門前,那個倒計時讀秒聲的催促中,不敢逐讀自己的、研習現場夥伴們的表情,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書寫的心意該定著在何處何時何地..。

  然而,這久不相見的聽寫,想必是為了聚焦重點,尤其,是整合參與者對週遭事物的觀察力和對生活的感受力。所記下的每一句話,自是不簡單地涵蓋著豐富內質,那是講說者多年的簡報經驗、悲憫的情懷、細切的叮嚀、遵從師說,新知舊聞,一字一句盡是熱血分享。




  於是,那別具特色的、小大之別的講義文字,一入眼就喚起了先民樂府古辭情景:「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北,魚戲蓮葉南。」生動地以魚兒戲水於蓮葉間暗喻青年在勞務中歡樂的情景,東、西、南、北方位的變化以魚兒的遊動為依據,一如講師的演講內容以量身訂製的結構基底,造語深層,也常繩之以自訂遊戲規則,卻一點也不拘束,西體東用仍顯得活潑、自然、有趣,格調清新健康。研習的歡快感猶如此情此景,令人在嚴密的架構中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氣。

  更有趣的是,佳句連連的提醒中,對人有情,對事有情,隨著演講者刻意的控場和安排,講義書頁裡大大小小復小小大大的字體,「楊士比亞曰」的一記、補記、再記、三記,抄寫出的書面,也好比一群悠遊嬉戲的大肚魚,穿梭於蓮葉田田,徹底搜集教學資訊後,除枝去葉地留下簡略的本質粗幹,擎起策略的風荷,向陽招展。

  楊士比亞大肚魚,芊芊經典費猜疑,策略斯說有定義,安棓先生上溝渠

  同聲沸沸不用急,弦音密密猶可期,翻轉會通原不顧,拍手說讚掛旌旗
  
  向陽擎荷風不至,面湖行舟逕自己,叮嚀明魏小約術,方針暗陳大露藝

  山櫻偶遇步層雲,細雨對望漲秋池,一夕曉唱笑風塵,百般變奏應未遲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喚你成為蒲公英的簡報培訓課程》------南臺科大彭孟庭(專業背景:餐旅)

  在聆聽楊醫師的演講過程中,不只學到了課堂上的知識、得到課堂外的啟發之外,同時改變了固有價值觀而有了思考的契機,延伸出思辨的能力。每一張投影片切換間,見證講者不斷精進而累積下來的深厚功力;每一場從開始到結束,體認了拍案叫絕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今天要製作一項實驗報告,簡單介紹理念或過程,再來呈現實驗結果,以往''至少''需要兩張投影版面。當天其中一張印象深刻的簡報裡,是先投影標題,再放出一張實驗者圖片於左半邊的版面,接著口述說明圖片的背景與故事,而與標題連結,最後說明結果時,投影出兩張影響實驗的相關圖片於右半部,兩張圖片不過是黃檸檬和三把湯匙。一張投影片明確表達故事的前因後果,沒有任何冗長贅詞,改以淺顯易懂的圖片,加上講者口語的表達,吸引聽眾注意。





  楊醫師也在演講中提到,每張投影切記勿超過三個重點、三種顏色,以免形成''noise''的畫面折磨聽眾,更累了自己。當面對許多條例時,又該如何呈現?其中一張投影以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十項報告時的關鍵技巧,拿''精彩故事''為例,簡報上便用''讚''的簡圖說明,足以讓年紀小的朋友也看得懂。不過,搜尋圖片對我來說是一件麻煩的事,還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楊醫師已經在簡報中設計好搜尋圖片的方法替我解答。並不時與台下同學互動,在每位同學的分享下,有些答案又有了新的詮釋

  還沒聽這場演講之前,我認為口語表達得擅用譬喻,演說內容則是多利用圖片呈現,上述話卻在楊醫師反問我們一個問題後有了新的加註。報告中最重要的角色是誰?其實聽眾才是主角,聽眾的回饋才是講者最大的收穫,當一位聽眾提問時,講者得再覆誦一次給所有聽眾,簡報內容圖片更不能依個人喜好風格而選。這一些動作在演說過程中,縱使到了提問時間,依然要為每位聽眾著想

  有些人報告會放上許多有力數據說明,但說了一堆數據,不如把實物搬上舞台,還讓聽眾覺得印象深刻。楊醫師舉了幾位TED講者的範例中,英國廚師Jamie Oliver便是實際把一台載滿方糖的推車拉上舞台,將方糖大量傾倒出來,向聽眾說明一位孩童一年吃下多少糖,鼓勵每個人改變生活飲食觀念。在近期學校準備的報告裡,我與其他組員得做一份丹麥飲食文化報告,於是提出把丹麥餐桌搬到現場搭配演講,但也懷疑這樣是否會成功?經由Jamie Oliver例子,我已經買好了丹麥啤酒準備搭配料理啦!





  這是第五次作為楊醫師的聽眾,這一次是負責在教室拍照,一邊聽楊醫師兩小時的演講,儘管只聽了一半,很慚愧沒有認真得記下當時的回饋,但似乎也在心中蠢蠢欲動著什麼,記得他向台下聽眾提問TED三個英文代表什麼時,即便了解三個字的意義,他卻說我們其實可以自己創造定義那三個英文字。人生如何定義,重要的是自己怎麼想,不管好壞與成敗,都要懂得分享,讓改變世界先從自己做起的那份熱情,如蒲公英種子那般散播吧!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中山醫大冠軍心得《思辨,思變》中山醫大蔡典圻




公民思辨這個詞,對我而言的意思是,有能力並且願意思辨的人,才稱得上是為公民



演講中展示了思辨一個議題的過程,包含懷疑、了解、資料蒐集、判斷、做結論。看到行政院的節能計劃預計一年減少1%的用電,懷疑這個數字的野心,但因為對用電、節電沒有概念,所以先不批評,而是去了解、擴充背景知識;待蒐集正確的資料之後,才回過頭檢視「1%」這個數字,得到「野心確實不足」的結論。看到一篇網路科普新聞寫著車諾比核災為當地生物帶來的好處,有違我們一般對於車諾比核災的理解,所以一步步回溯到原文文章甚至到論文原文;閱讀後發現論文所探討的是無脊椎動物,其生命週期短因而在核輻射發揮顯著生物性影響前就已死去,且與中文網站上翻譯文章的附圖明顯不符,而使中文翻譯文章有淡化核災、以偏概全之嫌






這種思辨能力,才是真正的思考。但是台灣學生在求學階段,或者說在學校的養成過程中,無法徹底學到這種能力,因為華人文化自古以來就不鼓勵獨立思考。

  





從四書五經到科舉,就是一個只有先賢結論,沒有思辨過程的東西(註1)。科舉考試所寫的文章只能講聖賢話,述而不作。即使已身處不同時空背景之下,仍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將之稍作修改,否則就是不教,就是背棄傳統,不敬於師長。即使是現今的學測、指考國文都仍有這種氣息,可見其根深柢固,也算是中華歷史淵遠流長的另類展現。






我們直覺地認為沒有經過文化大革命的台灣保有完整的中華文化,而自詡為正統繼承者,也是我們面對現今經濟、國防、科技實力快速崛起的中國時,心中殘存的優越感,認為有無文革是兩岸人公民素質的差異之一。但是,這所謂的「正統文化」,其實已經在中國歷代皇帝的「去蕪存菁」後,調整為適合統治、馴服人民的一套工具了。提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卻忽略「君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也為此被朱元璋逐出宗廟。一切都蓋上一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美好表象,大家各司其職、和樂融融,謹守家庭倫理及國家法律,一派安詳和諧。但當問題出現時,若指出問題與解決方法衝擊到既有的倫理時,提出者不會被稱讚,而是被清算,所以自古忠臣少有好下場,自古忠孝難兩全。馬丁.賈克的著作「當中國統治世界」出版時,時代雜誌在其封底的短評就寫到「中國的治理習慣迥異於西方,強調和諧與穩定,而不是自由與正義」,一語濃縮我們沾沾自喜,將獨立思考與思辨視為破壞和諧平衡的「正統中華文化」。






從台灣各種社會現象分析,就可以知道我們所繼承的是教導我們成為順民、不去思辨的中華文化。就以今年三月發生的學運為例,執政黨面對各種聚焦在服貿議題的質疑都只是輕輕帶過,然後不斷強調國家議會的神聖不可侵犯、國家秩序不容破壞等等的跳針言論(註2),及自曝鎮壓心態的「美國的國會如果也被佔領」爛問題(註3)。執政黨立委以大人、成年人的口吻指責學生「清明節掃街不掃墓」,隨服貿而來的問題不重要,但是學生不乖乖到學校按時上課,做個大人眼中的好學生超級重要(註4),而年紀稍長的家長相信也接受這樣的言論,因為他們辛苦賺錢繳學費。工商界大老闆再說台灣經濟停滯不前,所有的錯就會流向學生。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學生錯就錯在他們的身分:學生。






其實是「民主」區別了台灣與中國的公民素質,因為民主的基礎是對個體的尊重,而非群體的和諧。台灣經過數十載的民主化,雖然從徒具形式開始,但到現在也漸漸有了些內涵及效果。社會開始出現反省的聲音,年輕人不再對政治及自身權益漠不關心,慢慢的從「國民」成為具有思辨能力的「公民」,而儒家文化中對「階級倫理」的要求也開始有鬆動的跡象。丸山真男說,不斷對權力Why,民主才會穩固扎根。欠缺思辨,又怎麼會有質疑、問對問題進而找對答案的能力呢?



1:林雨蒼。華人文化傳統的惡性循環

2:王立第二戰研所。為何茸毛不可戰勝


4:王立第二戰研所。為何茸毛不可戰勝

(附註:第一張照片為作者在演講現場拍的照片,其他五張為本人根據文義搭配後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