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本著作《人生路引》出版後,無論是上電台受訪或舉辦書友會時,主持人或書友總愛問我:「關於閱讀,我們能不能主張隨便讀點什麼都好?」
你想讀點什麼,甚至不讀,其實是你的自由。
但換個角度想,若把閱讀的眾素材比喻成一片汪洋,「有讀就好」的態度恰似駕一葉扁舟,載浮載沉,隨遇而安,這當然可以是一種選擇,但你也可以胸懷哥倫布!
關乎閱讀,我們若粗分為應付考試跟無關考試兩大類,人的體力有限,有些人擅長把體力集中在應付考試的相關書本上(李敖筆下的施啟揚是一例),讀得精熟,熟到什麼程度呢?郝明義先生曾描述:「用力讀書,教科書上根本不值得去記的一些瑣碎資料,也成了擔心成為題庫的可能,於是用力筆而記之,背而頌之。」
是以,上述這類人中,有些人成年前的心神被考試消磨過度,通過人生階段性大考後,再也無動機與力氣拾起書本。輕則棄書而去,重則燒書洩憤。書本對他的唯一意義就是應考,你瞎著急的說讀書至少還有一百個意義,他一個都不信。
為什麼讀經典?
如果成年後沒有被考試搞壞了閱讀的胃口,仍得考慮我們體力有限,也得未雨綢繆,不能過度用眼,剩下的時間其實屈指可數。盡量留給經典,或許是一個可稱之精打細算後的決定。
我早先如此持論,尚感一絲心虛。
郝先生在其著作《閱讀者》的一段話,讓我壯了膽。他分享個人經驗:「除了工作之外,自己閱讀的書,也越來越集中到經典───尤其是年代很久遠的經典。」
黃國珍老師也很推崇的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一書中幫經典下了十四個定義,郝先生特別喜歡最後兩個,第十三個是:經典是將現代的噪音貶謫為嗡嗡作響的背景之作品,不過經典也需要這些噪音才能存在。
郝先生教人用fasion抽換掉噪音一詞。抽換之後,讓人更理解經典,也更明白fasion一詞的意義。
《閱讀素養即戰力》這本書在寫什麼?
高詩佳老師的《閱讀素養即戰力》是一本指引我們何謂經典,還教我們要如何活讀活用經典的好書。
一字不漏的背下經典的重要段落,是我成長過程中國文老師要求的一大重點,譬如台中一中的國文月考,總有四十分是考默寫課文。
高老師娓娓道來,教我們不只滿足於背誦或看過這個故事,而要試著看懂(而非曲解或瞎說)。高老師還設計表格叩問讀者,請讀者拿起筆來,寫下感悟,讓經典故事變成我們思想土壤的養分。
這本書的適讀對象是全年齡層。
保持閱讀習慣的成年人,不容易跟時代脫節,明辨消息來源,不掉入他人挖坑打造的致富陷阱。
保持寫作習慣的老年人,住老人院也不孤單,我手寫我口,日日見聞,世界盡在我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