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

降低《雜訊》更能精準決策,還能做到勿枉勿縱、適才適所 │楊斯棓



《雜訊》一書中有三位作者,當中的關鍵人物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聲譽卓著,前作《Thinking, Fast and Slow》曾引起舉世矚目。

這回《雜訊》一問世又引起眾多討論。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受媒體人陳鳳馨專訪時一語道破:「這本書是在探究人類判斷的缺陷,討論個人和組織可以如何提升自己的判斷力。」陳鳳馨小姐也給本書極高評價,她說:「這本已經超越《快思慢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了。」

如果你讀過康納曼被翻成中文的專欄文章或著作,應該會發現經常出現的幾個名詞:錯誤、偏誤、雜訊與雜音。

康納曼曾提過「大眾注意到「偏誤」這個詞,是因為「錯誤」和「偏誤」常互換使用」,而「雜訊」跟「雜音」都是從noise翻譯過來。下一步就是弄清楚偏誤跟雜訊的定義,這能幫助你加速理解《雜訊》一書所欲揭示的重點。



以體重機為例,秒懂偏誤與雜訊


如果一家五口輪流站上某一台體重機,每個人一分鐘內(意思是你沒有被如廁或進食影響體重)站上去五次的體重數字連小數點後兩位都一樣,而體重數字也正確,那這台體重機的量測結果可稱之:沒有偏誤,也沒有雜訊。

如果全家人量測的結果是:每個人每次都重了兩公斤,或者都輕了兩公斤,那我們可以說,這台體重機的量測結果有偏誤。

如果全家任一人量體重五次,每次顯示的體重都各不相同,有時高估,有時顯示低估,數字很分散,那就是有雜訊。

如果全家任一人量體重五次,每次顯示的體重都各不相同,但大多數的量測數值都有點接近,都比真實體重還重些(或都比真實體重更輕些),那就是既有偏誤,也有雜訊。

以上這個例子所要闡述的重點跟《雜訊》一書中那四個打靶圖都是要解釋偏誤與雜訊,youtuber啾啾鞋介紹本書的影片《《雜訊》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與行為?》即以此例為重頭戲。

偏誤或雜訊,都是錯誤,但彼此意義不同。



社會偏誤會讓你低估你歧視的對象,高估你仰望的人


社會偏誤指的是對某些群體的歧視或偏好。譬如工地有人弄丟東西,工頭未待調查,一口認定一定是外籍移工惹事,或者認為來台僑生就讀醫學院後,在學期間勢必課業適應困難,事實上仍有僑生取得國立大學醫學系的書卷獎,日後發展也絲毫不遜於本地明星高中的拔尖者。

還有個有趣的例子是:某自媒體名人臉書發文:「月入數百萬全台第一名的Podcast居然被銀行房貸拒絕XD,白白把業績送人。」我認為這也是銀行對特定群體的「歧視」,月收入數萬元的軍公教申請房貸,銀行非常歡迎;月入數百萬的自媒體人,反而無法順利申請房貸。此例中「特定群體」並非經濟弱勢,而是銀行的傳統量尺認為其收入「不穩定」而不願放貸。

還有一例,有些本國銀行,客戶申請房貸如果附上本國證券持股明細,他們認同這可以列舉為財力證明,但如果出具外國證券的持股明細,有些銀行竟完全不願採納,究其實,竟然得到「外國股票崩跌的快」(所以不認為其能當作財力證明)的答覆。

事實上,好市多、沃爾瑪的經營能力,較之本土同類型業者,銀行是否知悉,我打上問號。把時間拉長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來看,是VTI(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 ETF)銳不可當,還是0050有機會後來居上,您也可以自己做功課。

如果對研究偏誤還有興趣,建議可讀《快思慢想》或用amazon上的audible聽原文書。



關於雜訊,請先牢記這三點


第一、誤差=偏誤加雜訊

第二、系統雜訊=水準雜訊加上型態雜訊

第三、型態雜訊包含場合雜訊



水準雜訊


作者詮釋「水準雜訊」時以法官判決來舉例。譬如「美國南部的法官判處的刑期比美國其他地區的法官來得長」,據此論述「保守的意識情態與嚴厲的處罰相關」。

作者筆下,法官的外向程度、親和性、判決的嚴厲或寬鬆都是「可以衡量的」,而一個法官的嚴厲與否,可能牽涉他的出身背景跟生活經驗,「水準雜訊」一詞,可以代表法官平均判決的變異性。



型態雜訊


繼續用法官來解釋「型態雜訊」,對法官的判決來說,「型態雜訊」可以視為另外一種判決結果的變異性。

譬如說一位素來被視為嚴厲的法官,但他對白領罪犯較為寬容,這裡的「不一致性」就可以用「型態雜訊」來解釋,照作者的定義,他下一次看到白領犯罪,仍然會比較寬容。



場合雜訊


然而,場合雜訊指的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點,會對同樣情況做出不同決定」。

承上述法官判決之例,如果判決日天氣特別好,或其支持的球隊前一晚贏球,或者當晚要陪她女兒過生日,這讓他心情愉快,那天判決都相對較輕,「這種短暫性影響引起的變異,我們稱為場合雜訊」。

又譬如一個醫學院教授考官評核高三生的面試,一天當中不同的時間點,他可能不自覺在意考生身上不同的重點(論述知識的完整性、應對進退的社交技巧、衣著得體與否等)。如果一個考官一時間較重視後兩者,一位知識完備但另外兩點失分的應考生可能因此被刷掉,你我也許都嗅到不公平了,這也許也是該醫學院校的損失,如果該校還有附設醫院,也許時間拉長還可以說是醫院的損失(該生將來或許是paper製造機或有刀魔封號)。

又譬如同一位骨科醫師,如果他早上九點跟早上十一點半他都遇到一位「六十四歲女性病患,左上臂痛了四週,無外傷無跌倒,照了X光沒又特別發現的女士,其他條件縱有差異但不會影響醫學上相關決策」,可能一位病患他的處置是:先吃一個禮拜的止痛藥再回診,另外一位他就即刻安排MRI檢查。

康納曼想討論的是,如果搜集到的資訊相仿,醫師應該做出一樣的決定才對,怎麼會因為看診時段的不同(或其他原因)而出現不同的決定?

如果醫師的決定即使因為看診時段不同仍有其一致性,那是對病人、對醫院都更好的選擇,「如何維持(良好判斷的)一致性」其實就是康納曼想探討的問題核心。



移除偏誤與降低雜訊


透過作者群的分析跟爬梳,我們已經對偏誤跟雜訊有相當的認識,最後就是要移除偏誤、降低雜訊。

談偏誤的時候,我曾拾作者牙慧,以體重機為例。談移除偏誤,同樣舉體重機為例可以迅速解釋「事後除偏誤」與「事前除偏誤」的差別。如果家中那台體重機量測出來的結果總是比標準體重多了兩公斤,這些量測出來的數字不是毫無用處,「事後除偏誤」就是把家人們量測出來的體重全部扣除兩公斤,而「事前除偏誤」就是校正體重機,改進其精準度。

再談雜訊,作者把減少雜訊的方法稱為決策保健。

媒體人陳鳳馨跟馮勃翰副教授在電台透過電訪對談時也提及作者這段關於洗手的比喻:「洗手時,你不一定知道究竟在避免哪一種細菌,你只知道,洗手是預防多種細菌的好方法。」我想你一定可以理解細菌就是雜訊,洗手就是作者所說的「決策保健」。

另一個作者所提的重頭戲「中介評估法」,它是「一種在組織裡做決策的方法,目標是改變決策流程,盡可能引進最多的決策保健措施」,書中有專章介紹。

引路至此,在下功成身退。建議您先將拙文讀三次(甚至盡可能記起來),屆時讀《雜訊》一書,勢必一氣呵成,收穫滿囊。




手刀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