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你可以投身工作,但不迷失自己》儼然《最後的演講》韓國版 │楊斯棓

 



投身工作,但迷失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生?

那種人生,很像是低頭振筆認真改學生作業的老師,卻沒有思考少子化效應讓學校招生逐年困難,終至倒校,出了校門,抬頭望天,卻找不到屬於自己的一片雲。

那種人生,好比是每天很認真地勤於拍打粿模,卻祈求驚喜接踵而至的明天。這樣的人生,本身更像是被拍打出來的一塊紅龜粿。沒有不好,只是都長一樣。

那所謂「不」迷失自己,又該怎麼做?

第一例中的老師,可汗學院可用來當參考座標,若然,全世界都是你的受眾,你的教室,沒有圍牆。

第二例中的師傅,可以思考製粿過程有沒有可以優化的步驟,可以嘗試全新餡料。你的產品,將有無限可能。

《你可以投身工作,但不迷失自己》一書是一位韓國父親許斗榮提前寫給女兒的職場錦囊。作者因為希望「可以協助兩個女兒減少失誤,盡快適應全然不同的職場生活」而寫,這讓我想起一個人,前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蘭迪.鮑許(Randy Pausch)。

蘭迪.鮑許曾寫下《最後的演講》一書,罹患胰臟癌的他,替自己最後一場演講下註腳:「第一:今天的演講不是講如何實現你的夢想,而是如何引領你的一生。如果你正確引領你的一生,因緣自會帶來你應得的。第二:今天的講座,是為了我的孩子。」

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把急切地想分享自己處事準則給下一代,同時也出書澤披大眾。唯一差別是下筆之際,蘭迪.鮑許已知時日無多,許斗榮則日正當中。

作者的提醒,社會新鮮人適用,累積十年、二十年工作資歷的人亦然。

譬如:「帶著明朗的表情,先問候別人。」

過去我在電梯裡遇到陌生人,頂多禮貌性點個頭,因為總是心想:「帶著口罩,微笑對方也不知道。」另一個內心小劇場是,如果我們先打招呼,對方不回應我們,不就很沒面子,好像我們很渺小,與其如此,不如保持最低程度的社交禮貌就好。

直到有幾次,我遇到幾位十幾歲的住戶,他們不但主動跟我打招呼,還會道晚安,我幫忙按電梯開門,還會高聲答謝。

當時我就想,這家人家教真好,他們不待對方的善意回應就先有禮待人。

有禮待人,操之在我;善意回應,操之在人。

「先」問候別人,不會吃虧,若對方漠然回應,那是對方沒有家教,不必在乎。

他特別提醒要鍛鍊思考與寫作。台大傅鐘二十一響,因為一天有三小時該用來思考,作者也如此持論。

閱讀與思考,是輸入;寫作與說話,是輸出。

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要好好過生活才能寫得好,能感動人的好文章是從生活中產生出來的。」

持續輸入薪柴,反省輸出成果,就是好好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