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跟TED學表達,把自己說給世界聽

作者:王詩恩






自去年5月聽了楊斯棓醫師在高雄的反核演講後,我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再來聽一次,而且,聽的內容要比之前更深廣更扎實,才不枉負特地為此乘高鐵北上的機會。



「下次」便是這次。才不過短短半年多,楊醫師竟已變得更強,控場處理非常細膩,演講內容不僅含金量高,更兼顧趣味與寓意,讓所有人不時拍案叫絕、哄堂大笑,更可貴的是,楊醫師對掌聲並不戀棧,反而選擇利用這個機會給「後浪」歷練,把舞台傳承給後輩。可見楊醫師的強,不僅在於技巧,更是氣度的展現。



本次演講可分為兩部分,上半場為「學習單使用」穿插「楊醫師講解」,下半場為「志願者實戰演練」。因此,要評估這場演講有多好,好在哪,就得從幾個方面檢視:
(1)               是否能面面俱到(照顧所有人)
(2)               是否有橫向同儕交流(互動分享)
(3)               是否有垂直交流(發言踴躍),以及
(4)               是否能適時為講者托住場子,並給予專業回饋



──而楊醫師樣樣都做到了,而且做得相當好。且讓我們從演講尚未開始時回顧:



名牌使用大有深意



每人進場時都會拿到白紅藍紙各一張,白紙製作名牌、紅紙為學習單、藍紙填寫欲給予講者之回饋,按順序各有妙用。演講尚未開始,白紙便已開始發揮功效。當我一坐下,助教便將紙遞上,並請隔壁座位的男士幫忙說明。隔壁男士很親切地告訴我該如何使用,這便是橫向交流的契機。寫完名牌後尚有時間,我便與男士聊彼此所寫的電影,等右邊的座位也有人坐下時,我有樣學樣向她說明。還沒開場,我們三人之間的氣氛便熱絡起來,才知道左邊男士是我素未謀面的臉書好友,右邊女士曾於學運期間衝進立法院,我立刻給了她一個擁抱,謝謝她為台灣所做的一切。女士靦腆一笑:「我只是其中一份子,不能全謝我。」其實,我不是謝她一個,我是見一個謝一個。
這就是楊醫師的用意,白紙名牌不僅是楊醫師方便稱呼學員所用,也能在演講開始後方便小組組員破冰分享,增加團隊向心力,更能在開場前預先熟絡場子,成為學員彼此熟悉的聊天契機。一紙三用,大有深意。



開場短講烘托氣氛



一開場的短講,只見楊醫師對熟者捧,不熟者托。這裡的熟,指的是「對舞台的熟悉度」。林藝老師台風穩健、反應迅速,以簡單幾句話道出成功關鍵,讓人至今記憶猶新;蘇醫師則從SARS談至「恐懼」,準備充分、口齒清晰。短講結束後,楊醫師請大家給蘇醫師回饋,此舉不僅在幫助聽眾「反芻」,更能為講者建立自信。同時,回饋內容也讓「恐懼」之題有了更多切入點──1位回饋者說明「恐懼為人性」,第2位認為「恐懼乃選擇」,第3位則相信「恐懼來自無知」。小小一個題目,卻可以有多重討論面向,也讓這個題目更有厚度,能發人深省。



演講神器學習單



通常,一場演講只會環繞一個主題進行延伸。只要抓穩核心概念,輔以邏輯架構,再在演講過程動之以情,聽眾大抵能對演講內容印象深刻。可是這場演講並不單純只是這樣。還記得嗎?這場活動是由台北市立圖書館所舉辦,楊醫師是本月「每月一書」的講者。這表示,活動內容不僅需緊扣「跟Ted學表達」的主題,同時也必須談到書籍的相關資訊,最後還需要實戰演練,讓挑戰者有實際模擬的機會。「要講的內容這麼多,觀眾能跟上嗎?能吸收嗎?能吸收多少呢?」想必這個問題楊醫師在備課時也苦思良久,所以最終才有了能幫助大家盡情吸收、專注聽講的學習單工具。從這種小細節,也可以發現楊醫師不僅不藏私,更恨不得能讓大家收穫滿滿,同時,也顧到主辦單位的需求,將與TED學表達讓世界記住你》一書有關的資訊,也一並納入學習單內。
除了能透過課前寫學習單幫助收心、課中藉學習單做筆記,課後更能透過重讀學習單回顧記憶,加深印象。楊醫師這招真高明!



除此以外,學習單上的題目也各個可見楊醫師的用心。從題目來看,「若能站上Ted18分鐘,你會訂什麼題目?」其實在鼓勵大家「把自己的故事講出來」,有了渴望,後面再談到上台的十項技巧,才更加能牽動學員熱切學習的心。
楊醫師更藉此題提醒大家,題目要訂得好,才能兼顧吸睛與達意。



一題「Ted x九龍與其他Ted x有什麼不一樣?」正是楊醫師對大家的盼望──學習的內化到了一定程度,最終還是要給出去。Ted x Global邀的是全球各地99位講者,可是能不能我們也有另外一種較為聚斂、深層的Ted,是關乎這塊土地、這些居民,這裡的文化與感情。



當然,學習單裡面也有陷阱題,有的是為了讓學員自己找答案,因為老師給的不一定是正確答案」,也有的是因為「老師給的不一定是唯一的答案」。簡單幾個字卻頓時讓我想到馬雲大力邀請台灣年輕人至對岸工作一事。名師、名校、名人,每個前輩講的都可能是對的,但對你我卻未必完全管用。關鍵不是對方說得對不對,而是不論對方身分為何、說了什麼,永遠要保持自己的思辨力。



實地演練立即回饋


在看講者與題目的空白學習單時,我有一度感到相當困惑,楊醫師手邊僅有的是各講者的PowerPoint,以及無PPT者的逐字稿,那麼,他的遴選標準是什麼?隨著各講者循序上台,我才逐漸拼出一個規律來,也就是



(1)               PPT的起承轉合與畫面設計 (這大概相當於面試文件的內容與格式)
(2)               講者題目的專業門檻 (這個題目能引起多少共鳴?),即分析基本觀眾群的多寡。基本群越多,越容易控場。
(3)               題目的多元性 (相關類型有多少人講?這個題目是「藍海」還是「紅海」?)。要知道,觀眾也會疲勞的。特別是這麼多講者輪番上陣,專注力的維持更是一大挑戰。
(4)               是否有特別講者 (比方年齡、生理狀態、特殊經驗等) 。這算是「漏網之魚」,給予機會也是一種鼓勵。



我特別想提到何蕙萍小姐的「高牆裡的閱讀課」與黃峻偉醫師的「太陽花開台灣島」。何小姐說她迄今已收到97封學生寄來的信,楊醫師給何小姐的建議是,如果97封信都一一回信,會不會也很好?我幾乎可以想像學生的表情,可以想像也許這封信會對學生產生多面正面的影響和重來的勇氣。



當黃醫師講完演講後,楊醫師說,這是一個世代剝奪的社會,我們欠下一代人許多,說完深深一鞠躬。那是一個90度的鞠躬,在當天出現兩次,一次是上半場結束前楊醫師向大家說謝謝,一次便是那時。電視上我們看過許多政商界人士鞠躬道歉,可從未有一個讓我如此動容,90度的鞠躬不僅代表楊醫師對與會所有人員的感謝與尊重,更是發自內心真誠所為。那是氣度,也是高度。



楊醫師一再地說,他的責任是保護當天的講者,要把場控好,照顧到所有的人。可是不僅僅如此,從給何小姐與黃醫師的回饋來看,楊醫師更是提出很棒的回饋,讓講者知道能怎麼將自己的影響力發揮得更好,更廣,也讓學員連帶受惠。當然,楊醫師的點評也包含許多一針見血的專業建議與溫暖的鼓勵,甚至時常藉眼神和微笑給予講者支持,並在呼吸貓老師帶動作時,率先也以身作則,參與互動。



從各講者的身上,我總結出以下幾個演講要點與個人省思:
1.      體驗造就迴響,經驗帶來轉變:演講中要帶入互動,才能有效、有趣、有感染力。

2.      白話運動,語句俐落:為避免觀眾提問讓人措手不及,講者可先準備幾個「可能的問題」,才不會導致講者用心講,聽眾努力聽,卻不了解對方的明白。

3.      埋伏筆,掀高潮:說服性主題留伏筆,可以勾起聽眾好奇心。

4.      手繪簡報,鶴立雞群:越獨特,越吸睛。相信提倡帶幾支白板筆上台邊畫邊解說的「白板銷售術」,也有類似的功效。

5.      勇氣加上訓練,才能被看見:把握每一次上台的機會,逐漸改變。

6.      道具要貼近真實:靠實物才能「震」人眼「撼」人心。

7.      故事破題能吸睛:老少咸宜,屢試不爽。

8.      親身經驗最可靠:核心主題連上心路歷程,聽眾才能心有戚戚焉。

9.      自我介紹要獨特:短短5秒建造第一印象,加深聽眾記憶。

10.  憑共鳴選主題:全台灣人共同記憶>與會者多數背景>專業知識分享。

11.  從經驗到大眾:口號含意多層,能讓聽眾印象深刻,也能成就簡報的起承轉合。



見樹又見林



都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上台處處是功力,所謂心得,也不過是憑記憶回想個一招半式罷了。功力高強者,不僅能鎮住全場,更能讓大家對簡報這門功夫產生興趣,積極學習。
除了留意主辦單位的介紹需要、關注全場學員,並於事前便與助教取得共識與默契外,楊醫師對臨時成軍的第11組也照顧有加,他是這麼說的,「你們沒有被放棄,一個都不能少」,最終分數結算,第11組總分高居全場第二。


綜上所提及,楊醫師對團體各組與學員之間皆細膩關懷,演講至此,可以說已事事周到、一應俱全。看完樹再看完林,如今應做的是回歸自身,反求諸己。
如果你是楊醫師,你會怎麼處理這個題目?
上完楊醫師的課,你會怎麼準備下一個演講?

這個審思是一份作業,交期是下次見面時。